本地薑

泥塵陶趣

飄泊的泥塵細小零碎,隨風飛揚,常是匆匆行人錯過的點滴,惟有停靠至物件上才會被注意。陶藝手作坊「泥塵記」用手捏法,把面對同樣命運的陶泥捏成實用器皿食具,盛載生活中微小而實在的美好。

說起製作陶器,腦海只會浮現《人鬼情未了》的拉坯塑形。其實造陶器有很多方式,如泥條法、陶板法,拉坯法只是其中一種。況且拉坯機昂貴,未必人人能配置一部,那麼何不試試像玩泥膠似的手捏陶土,塑造最合你手形、個性的食具?

6

一件小小陶器,可讓我們反思倒模人生,探索生活與消費的選擇,建立惜物態度。

侘寂陶器:不完美的日常
這些「巖巉」的陶器頗具「侘寂」(wabi-sabi)這日本美學概念。古典西方美學鍾情自然界中的對稱、幾何,畫中人、建築莫不展現完美比例;日本的侘寂卻恰恰相反,欣賞事物的無常、缺憾,視歲月痕跡為獨特個性。陶器粗糙的邊緣,不規則的落灰、火痕,稍微歪掉的外形都是柴燒手捏陶器的記號,樸拙得可愛。「泥塵記」的Gloria表示:「陶瓷這媒介是美觀與實用兼備的,當其他藝術品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時,陶瓷卻可成為我們的日常食器,距離更近。」

12

拾一片落葉,細細觀察它的紋路形態,以陶泥記錄它的生命。

捏泥慢慢來
Gloria說:「購自家品店的食具千人一面,手捏陶泥而成的食具卻獨一無二,形狀大小都合手形合心意。」馬馬補充:「捏陶時可感受手與陶泥的交流,以雙手尋回慢的節奏,因為捏太快或手溫太高都會吸乾泥團的水分,泥團龜裂就難以塑形。」她們手腳俐落地壓走泥中空氣,適時噴水,邊撻邊搓使水分均勻分佈於泥裡。原本冷硬的陶泥被軟化,熱絡的分享漸漸也變成一片專注的靜默。

11

杯子以嵌入法(inlay)裝飾:先在陶坯上劃痕,然後上色,待顏色蝕進凹痕後就可用鐵片刮去多餘的顏色,使杯面平滑。

3

剔花法(Sgraffito)是先為陶坯上色,刮出你想要的花紋,露出陶坯的本來顏色。

重造另一半
不僅開班教授手捏食具,「泥塵記」還將為環保貢獻一分力量。二人到夜冷舖尋寶,發現本地有許多富特色的二手碗碟,如酒樓的白胖杯碟,印有糖水舖商標的碗碟。這些食具或簇新卻帶些微破損破爛,「泥塵記」便製作新陶器與之匹配成套。要使二手杯碟重生,有柄無柄,填補缺憾,配襯新顏色都是可著墨的地方。另外,泥塵記計劃教學員以信用卡之類製成可切割泥團的鐵片;夾上萬字夾的筆又可當成雕刻刀,物盡其用。誰說學習新嗜好就要一擲千金到工具上呢?

9

用可手抱的迷你版柴窰燒出的陶器不過掌心大小。

7

柴窰中,木灰會隨熱氣流飄散於坯體表面,形成粗獷的落灰釉,位置、色彩都不能預料,這正是柴燒的魅力所在。

8
高溫釉藥在凹凸不平的坯體往下流淌,冷卻後仿佛把時間凝結在瓷器上。


13

手捏法:

1.用陶泥捏出杯身外形。
2.加水像擠牛奶似的自泥團拉出條狀作杯耳及底部,注意力度平均以免過早拉斷。
3.黏合杯耳及底部前,要在黏合處劃線。
4.用作黏合的泥漿要與杯身的陶泥同款,以免燒乾乾坯的速度不一以致分離。
5.以海綿在杯緣印上另一種泥漿作裝飾。
6.送進電窰。

4


5
Gloria / 馬馬
與另一名女生Amy結緣於浸大視藝的陶藝課,參與為藝術畢業生而設的創業比賽,探索成為藝術家以外的出路。現與生活書院合辦陶藝課程。
FB:泥塵記 Lai Chan Kee

推介:
10
松井信義《圖解日本陶瓷器入門》
本書以圖文範例詳細解說陶瓷器基礎知識及各種專業用語。

 

 

#503metropop
TEXT‧CHELSEA
PHOTO‧BILLY、受訪者提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