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每次重播《賭聖》《賭神》都特別興奮,賭片有過自己獨有的風光時刻。香港賭業並非特別盛行,卻產生出獨有的賭片文化,當中最關鍵的,原來與香港人的特性有關。
王晶 不得不提
幾乎八成港產賭片都是王晶有分參與的作品,他大部分時間當導演,間或負責編劇或監製。王晶出身電視台,1980年他編劇的電視劇《千王之王》一出,收視打敗麗的《大地恩情》;隨即開拍他首部電影《千王鬥千霸》,他曾在《明報周刊》的訪問中提到︰「我也想不到那麼好,那時邵氏票房紀錄是《七十二家房客》,夾硬拖到六百幾萬,贏了李小龍《猛龍過江》的五百萬,結果我第一部戲就收五百萬。」
「賭+笑」方程式
對於港產賭片的興起,一般來說是以《賭神》分界線,在此之前,賭片未算進入黃金時期。《賭神》推出後劉鎮偉隨即拍下《賭聖》,票房亦大收,「賭博+喜劇」方程式正式到達高峰,之後便陸續推出瘋狂搞笑的賭片。
要數港產賭片的元祖,最早出現的應是1972年張曾澤導演的《吉祥賭坊》,由倪匡編劇,內容甚為正經,大談賭博害人,絕非喜劇。開創「賭博+喜劇」這個方程式的,應該是程小東父親程剛,他於1976年執導的《賭王大騙局》算是先驅,1981年程導演再拍《流氓千王》,不過當年未成氣候。
香港人就係鍾意投機
前電影編劇陳詠燊(Sunny)認為,賭片大熱原因是香港人投機心重:「香港人鍾意買六合彩,又鍾意打麻雀,賭性重,只是賭權不開放。你看近幾年,最多人炫耀的,是自己層樓升值了多少,或是在股票場上有多少斬穫。有誰會炫耀藝術成就?讓到底香港人就是鍾意投機,賭片盛行是有原因的。」
變種武俠片
在Sunny眼中,賭片也是武俠片的變種。武俠精神,就是講義氣、兄弟情,又或是打敗奸角為目的,所以賭片當中有大量刀光劍影的打鬥片段,間或加入黑社會或惡勢力威迫主角的橋段。由於江湖味和剛陽味甚重,所以賭枱上極少出現女角。Sunny說︰「雖然很不公平,但確實賭片中的女角都只是花瓶。除了《賭霸》,以梅艷芳和鄭裕玲當主角,這是極少數例子。」
TEXT/JILL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