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漁樂》作者章志文在書中介紹了多種不同鮮為人知的本地海上鮮,並與我們分享其中一些例子。跟隨圖鑑嚐鮮,你會發現香港海鮮確係寶。
石九公
很多人都不明白石九公為何又細條又不便宜,其實牠與石斑同屬海斑類,肉質與鮮味跟石斑不相伯仲,甚至媲美過千元的石斑,絕不要看小牠。
海膽
不說不知,原來本地捉到的海膽品種,便是日本有名的紫海膽。七十年代產量之多,甚至空運至日本售賣,不過現時數量急降,不再出口,但質素依然是國際級水準。
海刺
左邊的就是海刺,與右邊的海膽外形相似,只是刺針較長至雜亂,海刺肉則較之粗糙和呈淡黃色,吃起來較腥而較有嚼勁,較宜入饌,如炒飯或煮粉絲。價格只是海膽的一半,因此市面上亦有海刺扮海膽的情況。
麵包蟹
香港竟有麵包蟹出沒?沒錯,別以為澳洲出產的麵包蟹才好吃,本地的麵包蟹同樣豐腴鮮美,以水上人加扎仔菜煲粥的煮法食用,更加有風味。
羊皮魚
雖然牠外表古怪,但切忌以貌取魚,羊皮魚肉厚細嫩而不腥。容易處理,無須刮鱗,直接將皮撕掉便可,水上人愛斬件燜煮。
大尾魷
即是大家十分熟悉的魷魚。新鮮捉起時顏色呈透明,章志文指即捕即吃的魷魚刺身比日本餐廳過最新鮮的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自此不再吃日本餐廳的魷魚刺身。
漁民三寶
廣為人知的「漁民三寶」,包括盲蟹、懵仔魚及狗爪螺均難以捕捉,甚至要「搵命搏」,因此以前的漁民大多留給自己品嚐。不過原來明哥指這並非所有漁民的三寶,因漁民分佈在不同海域,漁獲有別,對「寶」的解讀亦有別,但不能否認這三寶的確珍貴。
盲蟹
又稱「大浪蟹」,生長於水面與水底間的海礁上,必須潛入水中捕捉。由於浪大而蟹爪緊緊抓著礁石,漁民一不小心被大浪推湧至鋒利的海礁,小則割傷,大則足以劏開肚子。雖然盲蟹細小,但蟹肉鮮甜而豐腴。市面有售但可遇不可求,價錢亦是「海鮮價」。
懵仔魚
牠時常緊貼鯊魚腹部,頭扁嘴闊,相較其他兩寶體形大得多,肉多骨少,「啖啖肉」,漁民愛其鮮味而肉質豐厚,多用作燜煮。是三寶中最容易在市面上找到。
狗爪螺
又名「鬼爪螺」,體積細小而生長於岸邊的礁石縫隙,由於岸邊有海浪不斷湧上衝擊,而且它緊緊抓著石縫,要採捕並不容易。雖然它只有一節手指般大,感覺「無肉食」,但味道極之鮮甜,因此只作白灼。在西貢及長洲的海鮮檔較易找到。
章志文
《志在漁樂》作者
電視節目主持,因節目外景認識水上人Peter,一見如故。與Peter多次出海捕魚後,重新認識本地海鮮,因此合著此書,希望港人回望身旁的漁港,原來海上鮮不用外求。
節錄自#494 metro Pop
text*Angel
photo*Franky、Michael、知出版社《志在漁樂》、南丫島漁民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