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方 懷舊控 本地薑

本土街機文化

gamezone機迷都是這樣長大

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科研究助理Bill Tang,小一便隨哥哥到機舖,時為八十年代中。直到1987年《街霸1》面世,即使沒錢打也要去觀戰; 92、93年《街霸2》面世,他流連機鋪的時間愈來愈長。「蒲」哪種機舖,不同人有不同喜好。舊區多是獨立中小型舖,大場則在市區或商場。

「我喜歡打格鬥game,多去細舖,大場高手如雲,不夠挑戰。96、97年多了出市區,看看有甚麼新機款,大場才有大型跳舞或音樂機,還有許多機種,有腳踏的“Time Crisis”、 《北斗之拳》拳靶機不常見,要到處找,記得銅鑼灣世貿曾有一部可八人連線的高達格鬥game,有八個獨立駕駛艙,好誇張!」

25街機本土化

眾所周知,本地街機主要由日本引入,台灣亦有出產武俠類遊戲,如《三國戰紀》和《醉西遊》。本地較少原創遊戲,卻有些「改機」高人,最為人津津樂道是《街霸2》竟有「東方不敗版」和「降龍版」。Bill還提到,港人玩得最出神入化是麻將遊戲,有段時期由香港玩家長居top 10。

自八十年代開始,街機文化在香港落地生根。「遊戲是固定的,但玩法是自由的,自然衍生出本地獨特文化。例如很多打機術語都是黑社會用語。機舖內煙霧瀰漫,機身常被煙頭燙焦,有些老闆會自行加上鋅鐵。日本較少細舖,都是大型連鎖店,環境企理,有幾層樓,一層適合女生,可影貼紙相,一層為小童而設,可一家大小去玩,是正常社交和消遣活動。他們一般很禮讓,若有人等候,打完一局便會離開。另外,外國城市不是如此密集,要駕車一個小時去打機,打得沒那麼密,又是另一回事。」

game-zone

#527 metro Pop
text: LORRAINE
photo: BILLY、網上圖片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