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控

有多久沒去過郵政總局?要去不如去接近一百年前的舊郵政總局。

不要以為有意義的舊建築被拆,只在今天高速發展的城市才頻繁發生,當年的主角曾包括舊郵政總局。這座獨特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地標,經常出現在老照片裡,前郵務員詹柏明曾經一睹它的風光,他在總局當過郵務員,經歷過郵政風光的年代。

 

25
七十年代郵差派遞信件情況。

 

要知道郵政局昔日有多風光,看這宏偉舊郵政總局可知一二,充滿殖民地色彩,同類的大型建築在香港已所餘無機。但歷史的重量,卻來自當中有血有肉的故事。詹柏明1972年入職做郵務員,被派往總局的「揀信部」,處理接收本地和平郵寄外國的信件,當年沒有機器,信件都依賴人手分配,揀信部肩負重任:「我們不比機器弱,半小時可以分配1,500封信。當時總局的信件經常堆積如山,聖誕節尤其忙碌。現在甚麼都電子化,大家難以想像七十年代香港人寄出多少聖誕卡。」

 

a
舊郵政局大廈於1911年建成,是首批興建在1890年大型填海區上的建築物,同期還有舊Hong Kong Club及舊高等法院(即前立法會大樓)。大樓興建過程經歷多番風雨,尋找土地已經不容易,退休工程師馬冠堯查閱歷史檔案後有重大發現:「1902年決定興建總局,1911年才起好,需要這麼久的時間,是因為當年工務局局長失職,牽涉到超支、延期等問題,當時的立法會亦有調查此事。」

 

30
1976年,新郵政大廈正式啟用,3個月後,位於今天環球大廈的舊郵政總局拆卸,保留了少量構件及建築裝飾。大樓的其中四支石柱現存放在嘉道理農場。

 

前郵務員詹柏明
前郵務員詹柏明

 

詹柏明就在圖中,正在將寄到外國的信件分類。
詹柏明就在圖中,正在將寄到外國的信件分類。

 

對詹柏明來說,刻苦的工作環境是一種集體記憶:「當年沒冷氣,靠的是吊扇,某年夏天開啟時才知壞掉,怎知修理員直到冬天才把吊扇拿回來。」當時還沒有完善的勞工保障,現在說起,都有種辛酸感:「當年局方想我們站著工作,會較有效率,便拿少點椅子來,26人上班,只有6張椅,大家便要鬥早上班爭椅子。」後來經過1977年的工業行動,待遇才得到改善。直至八十年代,政府希望加快郵件處理速度,便逐漸用機器取代人手。

舊郵政總局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見證著一個年代的風貌變遷, 本地由船運、火車演變至航空運輸,都與郵政總局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郵政局就是掌管資訊的部門,見證科技變改,例如三十年代興建啟德機場,郵政局就開發空郵服務。除了郵寄服務,電報的使用,無線電的流行,以至英國特有的郵政匯票,都發生在郵政總局裡。

 

 

現在中港矛盾深,當年詹柏明卻見證中港如何守望相助:「從前郵政局收到很多寄往內地的小包裹,通常是花生油之類。內地郵政規例說明,一定要用透明盒裝。香港人就用毛巾包著透明盒寄出包裹,因為毛巾可以重用,那時中國同胞窮得連毛巾都買不起。」
現在中港矛盾深,當年詹柏明卻見證中港如何守望相助:「從前郵政局收到很多寄往內地的小包裹,通常是花生油之類。內地郵政規例說明,一定要用透明盒裝。香港人就用毛巾包著透明盒寄出包裹,因為毛巾可以重用,那時中國同胞窮得連毛巾都買不起。」

 

本地郵政常用術語

 

棺材車

指郵政總局內用以運載信件的手推車,每架都貼有信件運抵郵政局的日期,郵務員會先處理較早送抵的郵件。
指郵政總局內用以運載信件的手推車,每架都貼有信件運抵郵政局的日期,郵務員會先處理較早送抵的郵件。

 

甲甴仔

指運載郵件的電動運輸車,用以往返總局大樓與干諾道對出海旁出入口包裹部的棚屋,每架「甲甴仔」有十多個車卡。
指運載郵件的電動運輸車,用以往返總局大樓與干諾道對出海旁出入口包裹部的棚屋,每架「甲甴仔」有十多個車卡。

 

桂河橋

指總局大樓一樓與鄰近碼頭之間的一條密封式天橋,五十年代建成,設有雙向運輸帶,將郵件由碼頭直送到郵局揀信部。桂河橋興建以前,運送需靠人手。
指總局大樓一樓與鄰近碼頭之間的一條密封式天橋,五十年代建成,設有雙向運輸帶,將郵件由碼頭直送到郵局揀信部。桂河橋興建以前,運送需靠人手。

 

豬肉

指寄往中國內地的小郵包。還有「雞屎」,指分揀錯誤的郵件。
指寄往中國內地的小郵包。還有「雞屎」,指分揀錯誤的郵件。

 

TEXT.LING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