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有意義的舊建築被拆,只在今天高速發展的城市才頻繁發生,當年的主角曾包括舊郵政總局。這座獨特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地標,經常出現在老照片裡,前郵務員詹柏明曾經一睹它的風光,他在總局當過郵務員,經歷過郵政風光的年代。

要知道郵政局昔日有多風光,看這宏偉舊郵政總局可知一二,充滿殖民地色彩,同類的大型建築在香港已所餘無機。但歷史的重量,卻來自當中有血有肉的故事。詹柏明1972年入職做郵務員,被派往總局的「揀信部」,處理接收本地和平郵寄外國的信件,當年沒有機器,信件都依賴人手分配,揀信部肩負重任:「我們不比機器弱,半小時可以分配1,500封信。當時總局的信件經常堆積如山,聖誕節尤其忙碌。現在甚麼都電子化,大家難以想像七十年代香港人寄出多少聖誕卡。」




對詹柏明來說,刻苦的工作環境是一種集體記憶:「當年沒冷氣,靠的是吊扇,某年夏天開啟時才知壞掉,怎知修理員直到冬天才把吊扇拿回來。」當時還沒有完善的勞工保障,現在說起,都有種辛酸感:「當年局方想我們站著工作,會較有效率,便拿少點椅子來,26人上班,只有6張椅,大家便要鬥早上班爭椅子。」後來經過1977年的工業行動,待遇才得到改善。直至八十年代,政府希望加快郵件處理速度,便逐漸用機器取代人手。
舊郵政總局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見證著一個年代的風貌變遷, 本地由船運、火車演變至航空運輸,都與郵政總局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郵政局就是掌管資訊的部門,見證科技變改,例如三十年代興建啟德機場,郵政局就開發空郵服務。除了郵寄服務,電報的使用,無線電的流行,以至英國特有的郵政匯票,都發生在郵政總局裡。

本地郵政常用術語
棺材車

甲甴仔

桂河橋

豬肉

TEXT.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