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養生

春分養生之道

春眠不覺曉,慵懶的春天步伐不經意走了一半,將踏入「春分」。春分,晝夜相等,陽氣上升,特別適合「養陽」;而春天五行屬木,五行又有「木曰曲直」一說,即樹木向上生、向外展之意,彰顯生長、升發、通達、舒暢等特性,與肝功能相似,所以春天五臟歸屬為「肝」,並延伸出「春養肝」的概念。若調理得宜,身心可如春天寫意明媚,生機盎然,今期邀請劉芷寧中醫師,講解春天養肝及養陽之道。

[[[related_posts]]]

 

春氣通肝 養肝為宜

肝有疏泄氣、血、津液的作用,使其運行暢順;肝五行屬木,五氣屬風,被稱為「風木之臟」,通於春氣,與風氣相應,主春生之氣,因而在春天發揮非常重要的舒達身體、情志之效,尤其體現於其疏泄功能上。
劉醫師表示,春天時人體陽氣升發,但若升發過度,會令肝功能受阻,影響氣息津液運行,因此養肝不僅為了維護肝正常運作,亦著重防病。她提醒,肝一般並不需要進補,且春天亦非進補好時機,所以應以「養」為主。


春始於木,與五臟中的「肝」相應;肝屬木,如木頭易燃,避免上火是日常養肝的重點。

春天多風 風邪與肝有關

中醫認為風邪與肝有關,春與肝相應,傷風、痛風、風濕痛是春天常見毛病;且春天多風,包括環境中的「外風」,以及人體內的 「肝風」,肝風是體內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主要由肝的氣血陰陽失調所致,引起肝氣疏泄失常,繼而浮現各種不適,如頭暈目眩、面紅耳 赤、胸腹脹痛,或脾胃失調(如胃氣頻繁、反酸及食慾減退)等。故此,日常除了避開風邪,也要把肝養好。
劉醫師亦指出,情志調暢與否,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在志為怒,喜條達而惡鬱抑,人的情緒在春天特別容易波動、反覆,亦易急躁,情緒病可由此而來。保持心情暢達平和是養肝守則,應學習調理負面或激動情緒,並作適當疏導。

中西醫學「 肝 」大不同
西醫角度,肝屬於消化器官,負責分解體內毒素及血紅蛋白,並幫助製造膽汁、蛋白質和血液凝固因子等。中醫方面,肝不僅包括消化系統,還涵蓋神 經、精神、內分泌等範圍,主要調節氣血運行及疏導情緒;當中亦有「肝主藏血」、「肝開竅於目」、「肝主筋,其華在甲」等理論。

春分將至 養陽為重

廿四節氣,以太陽照射地球角度區分,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年是 360 度,每 15 度就是一個節氣,「 春分 」 正好是一年當中晝夜等長的日子,中醫視之為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節氣。春分過後,春夏陽氣逐升至極,「養陽氣」成為養生關鍵。


春天應當「養陽」,適當地曬太陽可提升陽氣,每天宜為 15 至 30 分鐘,避開正午太陽最熾熱之時,若出汗要盡快抹乾或更衣,以免外邪入侵。

學懂養肝 避開「養陽」地雷

1. 非時作息 經常熬夜

中醫觀念裡,時辰、經絡、臟腑三者關係緊密,十二時辰對應人體十二經脈,而不同經脈又對應不同臟腑,將其聯繫可結合成養生時間表。以肝為例,丑時(凌晨 1 至 3 時)走「肝經」,該休息養肝,否則傷肝;而最理想的睡眠時間應從亥時(晚上 9 時至 11 時)走「三焦經」開始,此時是免疫系統的排毒時間,對人體健康尤其重要。

2. 常吃生冷之品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長陽氣是春夏養生的基本步, 在悶熱天氣下喝凍飲或吃冰品,雖可享受一時之快,卻會傷及 脾胃、耗損陽氣,當寒氣在體內積累,會導致陰陽失調,百病叢生。

3. 保暖不足

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侵犯體表,夾雜寒冷之氣,損害人體陽氣, 且春天風較多,早晚溫差亦較大,穿衣應加強防風保暖,特別是頭、頸及耳後的位置。

[[[related_posts]]]

TEXT:Q
PHOTO:網絡圖片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