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必須依賴入口食物才能生存,誰還記得香港以前能自給自足的日子?新一代聽來或許認為是天荒夜談,但的確,香港農業曾經擁有輝煌時代,農產品不但優質,而且數量更足以供應至內地,惟城市發展後,農夫為了過更舒適的生活,鄉紳為了擁有更多財富,農地被荒廢了,被出售了,最重要的,是各種本來只可在香港找到的高質農作物,都漸漸消失了。昔日的味道,或許只存留在老一輩的記憶。你是否知道香港曾盛產以下各款特產?
元朗絲苗:老一輩港人心目中的「米王」,在60年代後期出產最後一造米後,部分種米維生的原居民移居外地,使元朗絲苗成為絕響。元朗昔日是一片平原,加上遍地魚塘,土地特別肥沃,種出來的絲苗,質素冠絕全港。元朗除盛產絲苗外,還有烏頭、魴鯏和生蠔,有「八鄉四寶」之稱。
鶴藪白菜:又名「學斗白」。產於一條位於八仙嶺郊野公園西北邊緣的鶴藪村,這種白菜肥肥地,葉子較皺,卻又腍又甜,售價是其他白菜的兩倍。在70至80年代名震一時,農民根本不用將菜帶到市場賣,酒樓會自備車輛入村即時收購運走,而且產量一度足夠供應內地。及後城市發展,農田被荒廢,鶴藪白幾近絕跡。2004年,漁護署大龍實驗農場與香港種子商會合作,篩選出兩款最近似原種的鶴藪白種子,再在港種植。然而有人認為鶴藪白菜的原生種(被馴化的品種,較優越而甚少出現耕種缺憾)已經失傳。
南涌蓮藕:位於粉嶺的南涌在鹿頸以西,與沙頭角海西南岸為鄰,傳統的藕田,會額外投放大量雞糞豬屎等肥料,南涌這裡是「自然平衡法」的管理方法,早年南涌水源充足,南涌河由八仙嶺一帶山頭,經南涌流入沙頭角海,故村民都靠種稻米維生。後來七十年代初船灣淡水湖工程,截去河流並改道至淡水湖,村民只好挖泥將農地改做魚塘,養鴨養魚,兼種蓮藕。可惜,九十年代大陸漁農產品大量輸港,本地出品不敵低價競爭而消失於市場。加上鄉村人口老化,年輕一輩或搬出市區,或移居外國,南涌魚塘日漸荒廢,昔日農村風貌,亦隨時間消逝。
打鼓嶺大頂苦瓜:俗稱「雷公鑿」的大頂苦瓜,它頭大尾尖,表面一粒粒的瘤狀突起,儼如封神榜裡雷震子的鑿子,昔日與「鶴藪白」齊名。因打鼓嶺的土質剛好有苦瓜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種出來是最靚、味道最濃的苦瓜。
川龍西洋菜:川龍位於大帽山,種植西洋菜需要優良的水質,而大帽山的水質得天獨厚,種出的西洋菜特別甜美。現時川龍仍有農田種植西洋菜,不過要親身到川龍才有得買。
菠蘿:別以為只有泰國和菲律賓有名出產菠蘿,其實香港亦曾經盛產菠蘿。「菠蘿輋」、「菠蘿壩」和「菠蘿山」等地名,其實是源於新界和大嶼山曾廣植菠蘿而命名。
TEXT: 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