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in:「我個人太『跳掣』。」

本體分裂
日異月殊,指每日每月都有差異,變幻莫測;這兒偷換一下概念,借來形容眼前的Kirin,日與夜,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先看他大學讀甚麼:三年內,兼修建築與創意媒體(都是要命的學系)。旁人看來,或以為兩科類似,但正如設計與藝術,是兩極思維,一個要相當理性地回應實際需求,另一個則天馬行空地砍掉既有規則。Kirin:「最初讀fine art,輾轉間變設計,後來再讀建築時,又想回歸初衷(創作),所以亦選創意媒體。我也覺得自己有點精神分裂。」
畢業後,Kirin繼續分裂。白天,他是一般上班族,於太古一間則樓做建築設計,應客戶和法例要求完成工作;晚上,他馬上切換另一思維,創作雕塑、裝置、動畫等。話說他有自己的label,Kirin + lab,名下有自發的藝術項目,亦接案子,但找得Kirin的都知他作風,基本上任他發揮。
一天只有廿四小時,Kirin睡多少?「四至五小時吧。」不是真的很少,很多人也差不多,但我們把時間花到哪裡去?
零的可能
話說回頭,Kirin當年會考零分。朋友都笑說,他的故事是勵志的「零的可能」。按社會主旋律,這麼一個人,不會有甚麼作為;偏偏Kirin因個人對設計和建築的認識,讓大學破格收錄,及後努力多年,得到不少獎項認可。建築權威《Perspective透視雜誌》的40 Under 40 Awards,精挑全球四十位四十歲以下的創意新星,今年的得獎名單,有Kirin的名字。
倒是Kirin不卑不亢。他沒有一絲驕傲的神情,只說一切都為興趣,怎忙,也願意抽時間與心神經營;在他人眼中,就是難得的本領。事實上,Kirin曾病倒,原來大學三年,他在兼顧兩個學系的課業同時,還另外有工作,沒日沒夜,壓力又大,結果得抑鬱症,休息半年,重新出發。
至於不卑,Kirin總說,香港人不太尊重設計,「他們很喜歡議價,不覺得設計師花的時間都是有價值的。看你電郵已在深夜發,亦不體諒,或許覺得,你只是交張圖紙,沒甚麼大不了。」不止價錢,就算肯斥巨資,但不給予合理的創作空間,同樣不算尊重。問Kirin的未來目標,他說:「做個被尊重的創作人。」一個簡單卻又不簡單的願景。
中國味十足的「元凳」,獲英國一個家具設計比賽的High Commendation Award,糅合傳統工藝及創新思維。
Kirin的創作重視形態,偏好金屬,看起來格調高雅。
#518 metro Pop
Text: Nicky
Photo: Franky、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