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物件痕跡愈多,故事亦愈多。」
by 歐泳櫸(阿櫸)
旅痕社創辦人,開發捐、借、租旅行用品平台,本身是旅行愛好者,現從事教育工作。
FB:Sharewego旅痕社【旅行資源租借及分享】
日常旅遊感
一個旅行用品租借平台的誕生,源自於一個旅人,再成就一個個旅人。
阿櫸早陣子成立了「旅痕社」,定位清晰,不像其他現有平台租出名牌篋或攝影器材(如GoPro)等貴價貨,反而看準年輕背包客的需要,著力帶動背囊和露營用品的流轉。
叫做「旅痕」,就是因為常「身痕」,四處旅行。他03年大學畢業後,跑去澳洲工作假期。留意,那可是13年前,工作假期不如現在普遍(也只開放三個地方:澳洲、新西蘭、愛爾蘭),但長命工夫長命做,也想操練英文,於是硬著頭皮起行。回來後,他做過旅舍經理,遊學團搞手,亦當過旅遊記者,再出版旅遊刊物……見盡天地,還能繼續在工作裡找到一份旅遊感,多麼難得。

人不動,物動
現在,阿櫸投身了教育界,但身邊有群同樣熱愛旅行的朋友,時有搞作,如創立網上旅遊頻道,辦深度旅行團等,能出一分力的,他都樂意幫手。至於「旅痕社」,則自己一手一腳用心經營。事緣有次,幾個學生有意初試背包遊,不過沒背囊,向他借。
「以前,去旅行尚可說去就去,但近年成家立室婚,生了孩子……人不動,物可繼續動,家裡囤積不少背包客裝備,與其放著封塵,不如外借,一來環保,二來可協助其他旅人省下一千幾百,尤其年輕人,讓他們好好看看這世界。」現階段,他先向親朋招手,找來一些物資,再透過facebook出租。
不止金錢上的考慮,阿櫸說,大家也可藉此探索最適合自己的裝備。「就像背囊,設計可以大不同,city backpacking和到野外攀山涉水,就需要不同款式;有些牌子又未必適合你的身形。另外是否必要一個68 L或以上的?40 L再外加一個小篋可不可?」當中又是一門學問。試過了,找到屬意的才買,便不浪費。阿櫸也希望可與每一位用家見面,交收物品之外,也交流經驗。
銘刻故事
共享的原則,就是最有效率地利用閒置資源。還是小心眼地問了一句,怕不怕有人破壞物資?阿櫸笑說:「只能相信大家啊。」說到這裡,要帶出「旅痕社」裡「痕」字的第二重意思──痕跡。物品總會折舊,但每道新添上的痕跡,都代表一次的歷練;多痕跡,才多故事。何必追求所有物件光潔如新?
話說回頭,阿櫸搞「旅痕社」,從不為牟利,看看租金就知。一個背囊,60L的,每天只要7元,至少借10天,10天後每天5元,完全是象徵式收費!他也打算把所有收益統統捐出,難怪facebook專頁這樣寫:「循環回饋,上善如水,才是旅行的真正意義。」
#523 metro Pop
Text: Nicky
Photo: 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