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ong Kong)於較早前推出了全新版本的《海鮮選擇指引》。現在就請海洋保育主任王希允(Michelle)分享於超市、街市及餐廳挑選環保海鮮的心得,一起支持可持續發展。
1. 超市:
一般超市主要以售賣急凍海鮮為主,Michelle 表示大眾應先留意包裝上的標籤,有否列明物種名稱(scientific name)、產地以及生產方式,再對照網頁版指引的資料,從而判斷應否選購。例如該海鮮屬於甚麼顏色級別?生產方式會否對海洋生態帶來重大傷害?
若然包裝上列出的資料不齊全,Michelle 建議應避免選購紅衫魚、鰻魚、白鱔及波士頓龍蝦,以及體積過於細小的魚;相反地,可挑選一些雙殼類的海鮮,如蜆、蠔、帶子及青口等等。因它們是濾食性生物,在養殖過程中無需使用飼料,因此大部分的雙殼類海產都屬環保海鮮的一分子。
Michelle 表示她們一直有跟不同的供應商合作,希望他們能在包裝上列明品種、來源地和生產方式,讓市民判斷產品是否屬於環保海鮮。
大部分超市及網店都會列明環保海鮮所需的相關資料。
2. 街市:
街市魚檔一般都不會列明海鮮的來源及生產方式,故此 Michelle 鼓勵大眾可以主動、直接詢問魚檔檔主。若然檔主拒絕回答或表示不知情,也可改為選購雙殼類海產。
Michelle 鼓勵消費者在購買海產前,主動向魚檔及餐廳查詢海鮮的來源地,檔主大多願意回答。
3. 餐廳:
WWF 正陸續跟不同的餐廳合作,鼓勵餐廳於餐單上列明海鮮的來源地,以及經認證的環保海鮮的標誌,讓市民更輕易取得相關的資訊。
[[[related_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