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甚麼會哀傷、憤怒、不安?也許是內在小孩在跟你說話、抗議:「請關心一下我!」「我」從來不止一個人,還有一個內在小孩需要被照料。想像我的身體是一個家,我們招呼所有朋友到客廳,很熱鬧,但仍會感到孤獨不滿足……那是因為我們忘記了好好擁抱房間角落裡的小孩。
潛意識和所有
每個人都曾經是小孩,即使長大,內心仍然住了個不願長大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內在的自我。以心理學說,即潛意識。引言將人比喻成一個家,家裡面不止有客廳、房間、地下室,還有成員「父親」超意識、「我」意識和「內在小孩」潛意識。平日我們的思想談話,一般在意識層面,而較深入的情感和感受,屬於潛意識。
心理學認為人的潛意識會受過去經驗所影響。內在小孩渴望受到關注,會感到不安、怨憤、憎恨,與童年記憶息息相關。而一行禪師在《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亦有提及,內在小孩不僅是自己,更代表了父親母親,甚至幾個世代的經歷,以至宇宙萬物所有經歷。因此學習照顧內心小孩,有助療癒自己,同時恢復人際關係的和諧,甚至令環境令社會變得更美好。
躲藏因膽小脆弱
為甚麼明明與「我」同在,大部分人卻不發現內在小孩?因為他躲起來了。《內在小孩:在荷歐波諾波諾中遇見真正的自己》一書便指出,每個內在小孩都曾向我們主動求救,例如發放不安、憂慮的情緒,希望得到照顧,可是人總是被外在事物吸引,例如追逐金錢、物質,花時間在玩樂和工作上、為外界目光而活等。長期被忽視,於是他便躲起來,甚至與你斷絕聯繫。
失去內在小孩的提醒和叫喚,即使外在一切如何繁華豐盛,內心深處還是會覺得孤獨和空虛,甚至會將一切不安不幸,變成責怪他人或憎厭自己的感覺。因此,我們有必要和內在小孩和好,安撫受傷的心靈,擁抱真正的自己。
四個方法,我們和好吧!
1. 每天pillow talk
如果你感受不到內在小孩的喚呼,不妨主動與他聯繫。像小時候父母在我們床邊聊心事一樣,每天花5-10分鐘,找個寧靜舒適的地方,聽內心說話。告訴內心小孩:「我知道你受傷,我準備好傾聽你。請告訴我你所有的痛苦和傷害。」有需要的話,一起哭泣,一起找出不安、焦慮的原因。
根據《內在小孩》作者Ihaleakala Hew Len博士分析,內在小孩本身沒有憤怒或憎恨。這些情緒源自經歷和記憶被重播,才令人體驗到憤怒、憎恨、悲傷、孤獨、絕望等各種負面情緒。那是因為人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每秒鐘只能覺知、認識十五位元的記憶,內在小孩每秒卻能啟動一千五百萬位元的記憶。因此必須明白,問題並非發生於現實中,而是被重播的記憶混亂了。
2. 感受當下和正念
如何帶內心小孩走出地下室,走出回憶的困擾,回到當下?一行禪師曾提到重點在於覺知。原來當我們覺知地呼吸,吸氣和呼氣就能夠平和與放鬆、當我們覺知地行走,腦裡不想甚麼,不被任何念頭帶走,便已達到療癒之效。他建議我們靜躺著,吸氣與呼氣,享受身體的存在。可以在心裡默念:
吸氣,我覺察自己的吸氣;
呼氣,我覺察自己的呼氣。
覺知裡面還要抱持正念能量。一行禪師說正念能量使我們察覺內心小孩的憤怒不安,並且擁抱接納他,不再和自己的情緒對抗。正念呼吸、正念步行和微笑,能引導心返回自己的身體,以慈悲將憤怒轉化成安撫和諒解,這樣才能與內心小孩成為真正的朋友。推而廣之,將這分正念能量,用在生活裡,待人接物裡。
3. 唸hooponopono咒語
要清除不斷重複擾亂自己潛意識的「記憶」,還可以試試古夏威夷深層心療和轉化人心的治療醫法, hooponopono四句真言:「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據說不需要深刻理解這些話,也不必設立對象,只要心中、口中不斷默念,慢慢便能消除掉心中的陰影、恐懼、憤怒等情緒。
4. 畫曼陀羅
要撫平內心小孩波動的情緒,還可以試試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推介的方法,透過畫曼陀羅,恢復秩序和平衡的自然。他指不需預設圖案,只需自發性繪畫曼陀羅,讓靈感自由流動,便可幫助我們解讀潛意識所表達的訊息,反映內心小孩的現況,讓失落及錯亂的心靈得到重整。
#457 Green Soul
Text‧Naomi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