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月德國第二大城漢堡宣佈無車城市計劃, 將於未來20年分階段淘汰市內汽車,加入「無車社區」的行列,抑制溫室效應。近年愈來愈多城市考慮「無車」方案,然而除禁止車輛通行,減少廢氣,還要配合其他環保政策,才算真正的綠色無車之城。德國小城Vauban,肯定是最值得參考的佼佼者。
Vauban的大部分建築物屋頂都有太陽能集熱板,儲存足夠電力自給自足。
市內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單車和輕軌電車。
降低用車需求
德國弗萊堡市(Freiburg)的小社區Vauban是歐洲最大的無車城市,這個只有5千多人的小社區,七成以上居民過著無車生活,主要以走路、單車或輕軌電車代步。這裡曾是納粹軍事基地,街道過於窄小,不適合汽車通行,當地政府因利成便將「不適合」合理化,將之變成綠色社區。
自2006年起,為降低市民用車需求,政府特意將住宅區分成小社區,讓餐廳、銀行、商店有規劃地平均分佈在每個小社區內,令市民只需步行便可到達。此外,房屋大多不設車房,居民必須每年向政府申報是否擁有汽車,車主需繳付高達17,500歐元的泊車位,以及額外的管理費,變相令人對汽車卻步。
當然無車城市亦非指汽車絕跡,送貨或接載旅客的車輛可以進入社區,但車速不可超過30公里。如市民有需要用汽車代步,可加入社區的汽車俱樂部(Car club)租用汽車。
居民有份決策,亦可參與住宅區的設計,因此小社區的建築全都以人為本,到處都見綠化。
沒有泊車位,取而代之是每家每戶的單車車位。
綠色建築配合發展
除了無車,Vauban還是個自給自足自主的綠色小社區。住宅屋頂都裝有太陽能集熱板,為每家每戶提供足夠電力。此外,當地政府鼓勵市民參與房屋設計,務求令結構符合居住者的需求,減低日後買賣裝潢的資源浪費。由於無車發展節省了建材的交通運輸費,令新建樓房成本較低,環保之餘變相振興當地產業。
區內居民的日常生活亦非常環保,除基本的垃圾分類,更喜歡以小社區形式共享資源,如每個家庭輪流負責供應小社區每天的食物,大量購買及煮食,有助節省資源,減少浪費,鄰里關係亦更加密切。而最能推動Vauban成為綠色城市,相信與由社區民眾組成的Vauban論壇(Vauban Forum)有關,作為市民和政府溝通的橋樑,當地所有政策都需要由市政府與Vauban論壇雙方取得同意,才可實施,當然風險亦由雙方共同分擔。如此自主的綠色社區,永續意識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源於七十年代,一場反對政府在鄰近城市興建核電廠的運動開始。香港的反核運動和無車運動都在起步階段,未知反核過後,這裡又有沒有機會出現另一個無車永續小社區?
馬車代步
英國的薩克島(Sark Island)和馬基諾島(Mackinac Island)都是無車社區,除了步行和單車外,更多了一種交通工具:馬車,使兩地成為綠色旅遊的朝聖地。此外,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Portland)雖未能做到無車,但當地政府卻寧願拆掉高速公路,換來讓居民散步的公園,大力推廣單車代步,並同樣將商店混合於住宅區中,興建輕軌電車,吸引市民乘搭交通工具,令到當地獲美國聯邦環保署評為潔淨能源之都。
#393 green global
Text‧Naomi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