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在電視或電影中會看到一些經典的粵語片場口會被重複使用,最常見到應該是男主角捱到肺癆、咳到嘔血,以及常常說出口號式對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些情節皆來自粵語片明星張活游,雖然他的演技及不上與他經常搭檔的華南影帝吳楚帆,但他對電影的貢獻,不止於演活角色,而是創立中聯小組及山聯影業公司,培養兒子楚原成為出色的導演。
吐血寫稿 深入民心
「家家有白燕,滿街張活游。」一句是六十年代香港的寫照,來自電影《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反映香港社會現實,失業率高企,人浮於事;男主角張活游一邊寫稿一邊吐血的形象深入民心,而飾演其妻子的白燕,則是命苦的代表。五、六十年代很多粵語片明星都是粵劇界出身,張活游亦不例外,是廣州八和會館「粵劇人才養成所」的第二屆畢業生,擅唱「馬(師曾)腔」,曾在白玉堂的興中華粵劇團當正印小生。
兒子作品 叫好叫座
1939年在香港演出電影,第一部影片為《大破銅網陣》;不過卻花了十年時間才攀上事業的高峰,當紅的日子,每年演出二十多部電影,名作包括《家》、《父與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瘋婦》等。合作最多的演員要數白燕和吳楚帆,由於合作無間,亦直接令這三位熱愛電影的演員於1952年合組中聯影業公司。張活游經常演文弱書生、好好先生、孝子慈父的角色,現實中他也確實是慈父一名,他於1954年再與白燕組成山聯影業公司,由張的兒子楚原擔任編導之職,拍下寫實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和跨越粵港兩代的《孽海遺恨》(1962)等,叫好又叫座。
TEXT/JILL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