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如十二碼,也有兩種可能性,一係好睇,一係難睇。好看者,讓你百看不厭,明知是廣告也樂意追看;難看者,則是難得的「廁所位」,讓人交水費,低頭篤手機靜待下回節目;若是網上的,則是甫到五秒即按skip。雖然一切好像命運主宰,但既然射十二碼都有高手,要製作出色的電視廣告,應該也有跡可尋:現在就瞄準精選 廣告時段。
公益廣告 悶到嘔泡?
論硬銷說教程度、次數,公益廣告一出,誰與爭鋒?阿媽叫你多飲一啖湯都嫌煩了,開電視不過是求輕鬆娛樂,誰耐煩聽它「日訛夜訛」?最低手是拋出長過紮腳布的資訊要你知道吸煙會導致肺癌陽萎加速衰老(下刪數十字),高手的公益廣告?去片!
勾起好奇:無間道黎根(2015年)
黎根甫出學堂便做卧底,三年又三年,有一日,機會來了,可於槍林彈雨中大展身手。結果,佢死咗,不是死於槍傷,而是當卧底多年,吸入過多一手煙二手煙。無厘頭?對呀,但又引到你看下去囉。
創新角度:大自然在說話(2015年5月)
環保公益廣告往往以醜陋的污染景象作恐懼式呼籲(fear appeal),警告我們再不停止污染,地球玩完。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拍攝一系列“Nature is Speaking”的廣告,找來湯唯用廣東話聲演花朵,以果實之母的角度,語帶驕傲地講述自己對人類的貢獻,帶出「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的訊息,甚是清新可喜。
廣告造時勢
廣告既然要走在時代最前方,背後第一線的價值觀自然也容易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當中有不少即使事隔多年,洗腦威力猶在。
顧客永遠是對的?(2003年)
2000年後,香港致力發展旅遊業,建立香港好客之都形象。劉德華的「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未夠架。」流傳至今,更變成常用俚語,用以批評差劣服務或無禮行為。不過這也造就了不少人拿著顧客身分頤指氣使,蠻不講理卻偏要投訴職員的事件。
兩個就夠曬數 / 四百萬的孩子
以往信奉孩子都是天生天養的香港人,生六七個是常事,但自從七十年代家計會推出一系列節育廣告(包括1975年的「兩個就夠曬數」),生育率漸降,四人或以下的核心家庭漸多。
另外,物價上漲也降低生育意願,2006年李麗珊說湊大一個細路要四百萬,嚇怕不少徘徊於生與不生之間的夫妻。活在「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的社會,縱使「錢」或非真實原因,但亦不失為一塊出席新年答問大會時的擋箭牌。
時勢造廣告
廣告要說故事說到觀眾心坎裡,必須先了解社會潮流,故不少能一針見血地反映社會現象,教人心有戚戚然。
矛盾大對決:阿媽vs菲傭(2012年5月)
兒子只愛黏菲傭,阿媽大呷飛醋,最後全靠一盒維記牛奶爭寵成功。香港工時全球最長,每晚只能做十五分鐘父母的人不計其數,觀乎討論區,不少中產阿媽深有同感,擔心子女日後「連阿媽都唔認得」。
及時行樂(1993年)
八九十年代,香港人面對97主權移交,深感前途未明,移民的移民,不能移民的也有種今日不知明日事的徬徨,遂假裝豁達以及時行樂麻醉自己。鐵達時的「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就是一例,亂世佳人的淒美與不得已的灑脫都別具時代氣息。
網絡世代,電視廣告還有得撈嗎?
從前資訊少,免費電視台不過兩個,無甚創意的廣告在洗腦狂loop下也可豬乸賽貂蟬,成為集體回憶。如今網頻道任君選擇,本地電視廣告威力已大不如,廣告商在這方面的預算也大大縮水。
廣告於是也與時並進,捕捉網上潮流。近期渣打銀行廣告以鄭秀文當主角,並策略性地運用在不同的推廣平台,就是傳統電視媒體再整合數碼媒體優勢的例子。又例如上述的郭富城廣告本源於網絡熱傳的故事,也是電視廣告受網絡影響的例子。
當然,有人會懷疑電視廣告會漸被digital marketing取代,因為網絡世界瞬息萬變,人走茶涼是定律,任何新鮮熱辣的話題,廣告人sell橋拍攝後製成電視廣告後,總是慢了一大截。不過李孔仁和吳博林都認為宣傳策略講求的是整合,不同渠道傳遞不同訊息有不同優勢,並沒有誰可以完全取替誰。
平面廣告
印刷精美,印上講究質感的產品(特別是美容、科技產品)或折扣宣傳會增加顧客購買意慾。
網絡媒體
有著快速回應的優勢,製作抽水式文案與短片都會引來極大迴響。
電視媒體
仍保留相當覆蓋率,品牌往往「賣感覺多於賣產品」,塑造品牌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使顧客潛移默化地留下對品牌的印象,引起共鳴。
廣告三寶
廣告有三寶:歌仔狗仔細路仔,廣告歌能快速吸引觀眾注意,讓師奶輩對著電視拖地也能接收廣告訊息;寵物和小孩子則以可愛取勝,賣萌吸睛,萬寧貓和美心妹妹就是例子。
洗腦有聲廣告
早前的side angle side完美示範何謂洗腦歌和有聲post。「歌仔」對傳遞訊息的確頗為有功效,觀眾即使只看到文字也不期然於腦海播放旋律歌詞。不過李孔仁指出:「如今娛樂多了,要播放洗腦歌曲也不容易,太煩,觀眾就走了,所以主要還是要靠廣告的娛樂性。」新年時魯芬、劉以達與人氣韓星李光洙扮鬼扮馬,以山歌旋律狂唱「能得利」,網民一致好評,稱難得有洗腦廣告不惹人厭。
李孔仁Andrew Lee
Metta Communications首席行政官及首席品牌設計總監
吳博林
大學高級講師,寫作有關廣告及品牌學的著作逾十本,包括《廣告101》系列、《消費者通識》、《廣告公義》、《廣告@日本》、《愛上香港》等。作為香港《廣告101》發起人,積極推動大眾對市場及廣告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