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骨腱

年紀大 ≠ 機器壞 調理得宜改善慢性痛症

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及衰退,根據政府網站資料顯示,人體關節柔軟度每10年下降7%,肌肉力量亦會在50至70歲期間下降3成,以上退化情況,容易引致慢性痛症,是年長人士常見的健康問題。慢性痛症一般指痛楚持續或間歇出現3個月或以上,且不可單靠藥物來處理,常見的慢性痛症種類有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腱炎等。世衛指出,每5名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痛症(不包括癌病所引起),情況不容忽視。

 

[[[related_posts]]]


香港中文大學於2019年進行的問卷調查中,訪問了近400位慢性痛症長者,約9成受訪者身體上有兩個或以上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背部及肩膀。事實上,除了年齡的因素,姿勢不正確、過重、缺乏休息及運動等,也會加速關節退化。

不少長者因痛症而足不出戶,反而造成惡性循環,加速關節退化令病情加劇,鼓勵長者多外出伸展,以增強關節及骨骼健康;過重人士宜適量運動減磅,減輕身體負荷及膝關節壓力,舒緩因肥胖為膝關節帶來的傷害。痛症患者亦可從日常飲食改善及紓緩問題,營養師建議如下:

1)  奧米加3脂肪酸有助抑制炎症,改善關節僵硬及疼痛。常見食物有奇亞籽亞麻籽油深海魚

2)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功效,有助清除會破壞關節骨端組織的「自由基」,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食物有魚類豆類堅果糙米

3)多酚有助減緩炎症和保護軟骨組織,綠茶中的一種抗氧化劑(EGCG),更能有效阻止破壞關節的「自由基」產生,有助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攝取過量多酚會提升缺鐵風險。常見食物有綠茶薑黃藍莓

4)維他命C有助預防炎症性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保持關節健康。常見食物有柑子桔子橙子柚子


1)高糖食物會增加出現炎症的機會,加劇痛症。常見食物有汽水甜飲料甜麵包蛋糕甜品

2)高鈉食物會增加關節水分儲存,導致關節水腫,不但減低關節靈活度,而且令神經受壓,加重病情。常見食物有鹹魚鹹菜臘味罐頭食物、高鈉小食餅乾、話梅),高鈉調味料(如豉油腐乳蝦醬)等,亦要減少撈汁、喝湯底或例湯。


中醫認為痛症多為氣血不通或不足所致身體出現疼痛,是由於「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意指臟腑失調,引起氣滯、血瘀、濕阻等問題,又或因年老體弱、久病勞損等情況,影響經絡氣血的流通,便會形成「不通」或「不榮」,引發身體疼痛。此外,「肝主筋」、「腎主骨」,長者因身體機能退化而較易出現肝腎不足,增加筋骨出現疼痛的風險。

 

中醫治理痛症一般以疏通經絡及調補氣血為原則,食療方面,常用杜仲、牛膝、田七、當歸等強筋壯骨或活血化瘀的中藥材作處方,或配伍熟地黃、何首烏等補肝益腎的成分;同時配合針灸、拔罐、穴位按壓等外在治療,內外兼治有助增強療效。患者日常也可以在家按壓穴位以紓緩疼痛不適,每天早晚按壓以下穴位3至5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

1. 陽陵泉

功效:舒筋健膝
位置:小腿外側,腓骨前下方凹陷處

2. 腎俞

功效:益腎氣、利腰脊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旁開一寸半處

 

 

3. 肩井

功效:紓緩肩頸不適
位置:肩上,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處

 

More Posts: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