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認同廣東話的北方人,認為廣東話粗鄙市井,難登大雅之堂。不少文人為反駁有關說法,提出大量「廣東話也很儒雅」的例證。不過,廣東話即使是市井又麻甩,也不代表價值低,作為香港人,理應深入市井背後,以麻甩為立腳點,才能真正撐起廣東話。
唔講粗口都夠尖酸刻薄
「你唔肯去,甘願捱飢抵餓,問你賤唔賤?你餓死勿怨我老母,你冷死勿怨我老母。你唔遵唔講,我此後割斷條腸,總之作生少你一個,個吓唔慌重嚟望吓你!」
這段引文並非來自潮文,而是清朝作家邵彬儒的《俗話傾談》中的〈橫紋柴〉,母親罵女兒一段。廣東話罵人特別啜核,亦因為這樣,總給人粗鄙感。專研廣東話俗語的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指,廣東話罵人罵得貼切,不用粗口爛舌︰「好似話人『濕滯』,這個詞最地道。語言反映當地生活,香港處於南方,多瘴氣,人帶有濕熱病狀已經摎攪,仲要『滯』喎,即係好難處理咁解。市井唔一定係衰呀爛呀,其實只是平民街坊式話語,貼近大眾生活啫。」
彭sir續指,廣東話夠細緻,表達力強亦是罵人罵得恰到好處的原因,例如罵別人眼望望︰「普通話說來說去都是『看』,但廣東話,我唔妥你就『睥』啦,有靚女就『(目及)女』啦,偷睇就『(目+儍>沒有企人邊)』(音裝)啦。」這也是歷史背景使然,彭sir說,香港是中國首個向外開放的南大門,加上不同省份的人也聚居香港,語言在文化大雜燴下成長,羽翼自然豐盛。
常用廣東字
恁
即「咁」。常寫的「咁」在《新方言》(清)中解作「水+邯」,意指「或者」。宋代歐陽修的《玉樓春》︰「己去少年無計奈,且願芳心長恁在。」「恁」解作「如此這樣」。恁樣就明白曬啦!
米+蔑
鬲
即「杰」。《爾雅》注︰「x,餬饘也」,指稠粥。粥稠明明就是很好吃,何以「呢煲杰囉」有「大事不妙」的意思呢?原來粥煮杰了,有煮燶咗的意思,所以X有燶味,亦指有大麻煩。
斨
即「唱錢」的「唱」。「斨」本讀「嗆」在字典中指「方銎斧也」,也即斧頭。詹憲慈的《廣州語本字》:「斨者,分散整為散也……斨銀者,如以斧分之也。」此處作動詞用,昔日用的銀両要打散的話,需用斧頭砍劈,讀為「唱」。
鼻+暍<不要日
即「鼻哥」的「哥」。《說文解字》︰「鼻莖也」,即「鼻樑」解。
徂
即「咗」,也寫作「虍且+且」或「豦且」。「虍且+且」在《廣韻》中解作「往」,即指「已成過去」的意思。《漢語大字典》中指,「虍且+且」是「豦且」的異體字,《說文解字》︰「(豦且),且往也。」「豦且」是正寫,雖然「徂」是異體字,但因只有「徂」可以直接在電腦中打出來,相比另外兩個字用起來較方便。
睝
即「瞇」,音“may”。雖然一般寫作「瞇」,但字典內的「瞇」解作「眼睛微合」,跟廣東話的「may埋眼」意義上有出入。詹憲慈的《廣州語本字》中的「睝」字解作「目閉」,除了may音外,亦可作「眉」音或「梨」音,事實上也有人讀成「lee/lay埋眼」,相信「睝」就是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