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繁華都市,喧閙很易,沉靜很難。香港,似乎有種單獨恐懼症。有人鼓起勇氣才能單獨外出吃飯,有人沒人陪伴不入戲院看電影。可以一個人,好像是種能力和能耐,要學習甚至反覆練習。
作家韓麗珠:「孤獨好像很深的水,而我是不懂游泳的人,很容易沒頂。如果放鬆人自然會浮起,便覺得孤獨不是一回事;一緊張便沉沒。」這幾位享受孤獨的年輕人 ,如何享受一個人的美好時光?
19歲的Kelvin,去年摘下國家地理攝影大賽青少組冠軍。他說:「專注一件事,就不會理自己是否一個人,更不會考究悶不悶。」一個人的好處,也在於造 就很多不期而遇,常聽別人單獨出遊,可交更多朋友云云,Kelvin力證,這是真的。最初三兩個月,Kelvin都是自己一個上山下海,逐漸碰見其他一個 人去攝影的同好。一次生,兩次熟,現在都會一起行動。
又例如上個月,Kelvin單獨去台灣影雪,事前沒準備甚麼,到埗才聯絡在Facebook結識的朋友,結果是另一個愉快經歷,「去了十天,頭五天下雨,影不了相。但原先『三唔識七』的朋友,竟然帶你去同學家吃火鍋、打羽毛球,這是一個人才會遇到的事,一個人都過癮。
最誇張一次,是暑假連續十多天到萬宜水庫東壩露營,日出日落銀河無間斷地拍,時而有朋友在身邊,時而自己一個。膚淺問句怕嗎悶嗎?「專注一件事,就不會理自己是否一個人,更不會考究悶不悶。」
無論外面的世界多紛擾,來到80後男生Keith的家,就算是過門客,也頓時心放平靜。小小的空間,按自己步伐運轉,懷舊法式裝潢,含蓄典雅,每個角落和 細節都是巧思。見Keith不匆不忙沖著咖啡,時間像放慢了。不如其他年輕人擁抱熱鬧,Keith傾向把時間留給自己,悠然自得,享受一個人。
Keith是一名古箏演奏家,假期多是周一至五。不過,他沒忙著用約會填滿優哉悠哉的時光,倒在家裡就好,點一支白色蠟燭,播點輕音樂,陪小狗們玩耍,三餐下廚。興之所至,還會用心打點一個人的下午茶。
一切要從茶杯說起。一次旅行,Keith在朋友家看到一隻典雅的歐式茶杯,自此愛上,不惜一人四處遊走在日本歐洲等地,在跳蚤市場、古董店裡搜刮特色茶具。他又覺得,茶具擱著不用沒有意思。「用美麗的餐具進食,整個氛圍也會快樂一點,happy every day。心情好,隨時隨地都可以下午茶,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好,enjoy your beautiful time。」在細微處感受美好,製造快樂,就是Keith的生活哲學
小妮子Cristina,18歲那年離開了成長地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獨自來到11個時區外的香港,為的則是學中文。人在絕境就會成長,三兩個月工夫,Cristina就融入了生活。
人在絕境就會成長,三兩個月工夫,Cristina就融入了生活,中文進步神速,對答如流,不說其實不知她學了不久。DSE後,她下了個冒險的決定,「我起初住host family,無意得知那很昂貴(一個月的費用已超越一年大學學費)。要學獨立,我何不直接搬出來自己住?但爸媽一定不准,我交了租才告訴他們。」
Cristina現在住西貢,一個人的生活自由自在,但大小二事都要自己解決。打掃家居不在話下,連換燈膽、女生最怕的趕蚊蟲都要親力親為,「有時卻都有種成功感。」喜歡一個人的人,不是全然拒絕群體生活。Cristina會一個人在家跳舞,一個人在café待整個下午,一個人跑上山吹saxophone;但她每周最期待的,也是跟排球隊隊員練習和吃飯的時光。在Cristina眼裡,相聚和獨處的時間都是必須的,「人前人後我們都是兩個狀態,和別人共處久了,我們都需要一個人的時光,好讓自己沉澱和思考,拿個平衡,這樣才健康。」
Text*Nicky
節錄自#491 metro 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