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消費

妙用過剩稻米
台灣米製蠟燭

米飯,在過去是亞洲人的主要糧食,不過受到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以及近年低醣飲食盛行,人們對米飯的需求下降。在台灣,稻米過剩的問題更是嚴重,每年竟有約30萬噸過剩稻米。有見及此,當地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生,便創立了米蠟燭品牌​Hougie,將這些稻米製成蠟燭。原本予大家溫飽的米飯,如今則成為了療癒感十足的生活小物。

稻米蠟燭 淡雅自然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米都是農夫辛勞耕作的成果,然而珍惜食物的道理卻不是所有人都懂。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於2013發表《食物浪費足跡:食物浪費的環境衝擊》報告,揭示每年全世界有高達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而在亞洲,稻米浪費的問題更是特別嚴重,而且稻米過剩會增加碳排放,亦會浪費水和土地資源。Hougie團隊察覺到此問題,並發現大量的剩米會造成公糧貯存壓力。因此他們便運用當地的紫米、白米、黑米、糙米、紅米5種過剩稻米製成蠟燭。希望這款創新的蠟燭,能為大家的生活營造淡雅自然的氣氛。


品牌名稱Hougie,由 Hu 和 Bougie 組成, Hu意指吹熄火光時所發出的聲音, Bougie 則是法文中的蠟燭。

黑米蠟燭由彰化一帶種植的黑米製成,帶有烏木與佛手柑的香氣。


糙米蠟燭的外型猶如一顆「放大版」的米粒。

[[[related_posts]]]

 

米蠟燭的靈魂:米糠

製作米蠟燭的過程殊不簡單,研製過程歷時半年之久,經過多番研究,才能製成外型質樸的成品。他們發現在稻米加工的過程中,可製成蠟油的米糠會被刨去並丟棄,於是,他們便利用這些米糠製成「米糠蠟」,再將之和磨成粉的過剩米融合,製成蠟燭。運用米糠蠟製成的蠟燭硬度較高,燃燒時間亦較長,更會散發出淡淡的甜味。

米糠,是稻米果實的皮層及胚。在稻米加工成白米的過程中,為了讓米飯的口感更佳,米糠會被去除。然而,米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及維他命B1、B2,非常具營養價值。

蠟燭的顏色來自米中的花青素,米的原色予人天然的感覺。


手工蠟燭的製作過程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團隊曾因蠟液的溫度控制不當,令蠟燭凹陷。

[[[related_posts]]]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