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字成語博大精深,連政府高官都時常搞錯,把「劍拔弩張」寫成「劍弩拔張」,把「明目張膽」寫成「明張目膽」,鬧出不少笑話。其實不要只顧嘲笑別人,不少大家自以為不可能會錯的成語,其實一直都搞錯了。不信的話,先來初階問題:
問:是「每況愈下」還是「每下愈況」?
答:其實兩句成語皆通,但意思其實完全不同。「每況愈下」用得較普遍,形容情況一直往下,愈來愈差;至於「每下愈況」,一般人常與前者混淆,或以為是誤寫,事實上,「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遊》:「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意思是指,要知道一隻豬是肥是瘦,不用看其他地方,豬腳愈多肉,豬就愈肥。此句引申比喻為愈是從微小之處去看,便愈是看得清楚。
然而,有一進階問題,就連詩人余光中都不敢答得實牙實齒。
問:是「好高鶩遠」還是「好高騖遠」?是「心無旁騖」還是「心無旁鶩」?
答:「鶩」從鳥部,名詞,指野鴨子的雅稱。「騖」從馬部,動馳,有奔馳之意,因而《楚辭.離騷》寫道:「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那麼,是「好高鶩遠」還是「好高騖遠」?「心無旁騖」還是「心無旁鶩」?其實不同版本的字典就有不同解法,「鶩」有禽鳥高飛之意象,但詩人余光中的解釋,形容一個人的思想,「騖」字較貼切,因為指人三心兩意的另一成語「心猿意馬」,就有馬的出現。當一個人在思考的時候,有一隻馬在旁邊走過,自然會分神。所以,寫作「好高騖遠」和「心無旁騖」較為合理。
不過,「趨之若鶩」卻是正寫,而不是「趨之若騖」,意思是指有如一群野鴨湧過去,形容附和者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