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豬肉、Impossible Foods、Beyond Meat……近年,愈來愈多人造肉產品推出市場,更掀起了新的飲食潮流。人造肉分為2種,最常見以及在香港有售的大多是以植物蛋白製成的「植物肉」,另一種則是抽取動物細胞培養而成的「培植肉」,可是暫未正式推出市場。最近,新加坡就有一間新創公司公布成功培養出人造龍蝦肉,如果這款未來「海鮮」真的成功問世,你會嘗試嗎?
從細胞培養而成
「人造肉」(Artificial meat)是仿肉製品,主要分為「植物肉」和「培植肉」2大類。前者由植物蛋白製成,成分包括大豆、薯仔及豌豆等,並不含動物成分,標榜比吃真肉更健康、環保,而且日漸普及,現時在一般的超級市場、凍肉店、便利店,甚至是快餐店也可找到其蹤影,大眾也開始接受。至於「培植肉」(Cultured meat、Clean meat、Lab-grown meat)則是從動物身上抽取幹細胞後,再放進試管或培養皿上培植肌肉纖維而成,味道和口感與真肉極為相似,亦能保留其營養價值。
環保人造龍蝦肉
「培植肉」不像「植物肉」般普及,主要是由於成本較高昂,以致未能普遍推出市場。不過,近年亦紛紛有新創公司投入研發「培植肉」的行列,希望能在「未來肉」的市場分一杯羹。就如新加坡及東南亞首間細胞培育肉品技術公司 Shiok Meats,繼2019年成功研發出人造蝦肉後,於去年底的活動中更公布了人造龍蝦肉的雛型。他們從龍蝦取出細胞,再於生物反應器中培養「人造龍蝦肉」,其口感及味道都與真的龍蝦肉無異,既能保留其蛋白質與營養,亦能解決因過度捕獲海產而對海洋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和影響。
Shiok Meats 曾以人造蝦肉製成燒賣,口感和味道都跟真的蝦肉相似。
在去年底的活動中,廚師把人造免治龍蝦肉烹調成西班牙凍湯和冷盤。
雖然人造龍蝦肉暫未能問世,但 Shiok Meats 將計劃於2022年興建其首座食物製造廠,在大量生產人造肉的情況下,能將成本降低,並會率先推出人造蝦肉產品,讓人期待。
人造蝦肉需要4至6周才培養而成,而龍蝦肉則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培植得到。
為何減少吃肉會更環保?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統計,在人為引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中,畜牧業佔了14.5 %,較航空、船運等交通工具的排放量為高。當中飼養牛隻更佔了整體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65%。因此,近年有不少聲音認為若果大眾可以減少吃肉(特別是牛肉),或改而進食人造或植物肉,便能減少畜牧業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減緩氣候危機。
TEXT:ONYX
PHOTO:SHIOK M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