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薑

在香港,攝影何價呢?

一班香港大媽試圖以無償方式要求一位攝影師免費替其孩子拍攝一歲BB生日會,並理直氣壯表示可以用like作報酬 ,事件不停在網絡發酵,令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等應否收費這種荒謬議題也可以討論得你死我活。

夠pop作為與攝影師有緊密合作的媒體,不妨為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攝影師的工作。

在香港任職傳媒的攝影師,一般來說每天約有三至四個工作,他們在早一天會接到order,然後翌日走遍港九新界。舉個上星期新鮮熱辣的真實案例,任職記者的朋友A有單job:下午一點鐘在寶林站進行人物訪問。攝影師拖著大篋準時到達,氣喘吁吁。

朋友A:早上有工作嗎?
攝影師:剛從落馬州趕過來。
朋友A:影甚麼?
攝影師:小店,食物相。
朋友A:我們將會拍人訪(影人物跟影食物所用的器材和準備完全不同,朋友A作溫提)。
攝影師:可以等一會嗎?我想買個午餐。

然後攝影師拖著大篋徐徐走進七仔買了個三文治,水是隨身的,因為經常在外工作,不是周圍都買到水。之後受訪者也抵達了,三人又徐徐前往已選定的拍攝地點工作。

忘了說攝影師那個篋,因為現在傳媒除了紙媒還有網媒,因此攝影師不止需要影相,還要拍片,除多了一項技術要求,更重要是帶備的器材比以前多了,相機、鏡碩,還有專為錄影的腳架(以鏡頭爲軸心左右或上下水平移動),以往的閃光燈都不能錄影,要添置可以長開的LED燈。工作Double之餘,負重也同時double。當日工作流程是先拍片後影相,攝影師在roll機錄影時,便俏俏打開三文治招紙享用他的午餐,嘴饞時還不可太大聲,怕干擾了收音。

istocc

工作最終順利完成。這已經是對攝影師最大的恩賜。朋友A是個具經驗的記者,事前準備充足,如果遇上新丁,又或一些比較懶的記者,很多時照片如何拍攝,採用甚麼角度、道具以至風格等事項,便全交到攝影師手中。攝影師可以跟記者同樣將這些拋諸腦後嗎?不可以,「張相唔得」,老總怪罪起來一定是攝影師首當其衝。

朋友A的工作完成後,攝影師又要趕及在五點前返回九龍區接他第三個job。拍攝完結後也不代表他可以休息,因為回到家還要調色裁相執相,將他認為可以使用的相片挑選出來,然後再send回公司攝影部。這個挑選和傳送的過程,分分鐘比一天所拍攝的時間還要長久。白天虛耗的是體力,天黑後虛耗的是心力。

攝影師不易為,很多工作也一樣不易為,如果以後可以「用like作報酬」,整個香港的經濟結構會否瓦解崩潰?退到比以物換物更原始的年代?

 

TEXT.吳建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