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人

在土丘 觸摸泥土溫度

遠離水貨群30分鐘的上水華山腳下,還是原本的上水模樣。梧桐河、村屋、田與農夫,還有新來的土丘。黃昏的土丘很美,有人在天台喝咖啡吃手造麵包在地粗食;底層有人造木工,用村落裡的廢木製原始家具;還有人雙手觸模泥土,用心捏出器皿。那些泥、樹和果食,都從屋外農地而來,這日陽光直照,分外溫暖心頭。

阿沈大學時已學造陶泥,坦言過去著重成品的形狀線條,從未思考泥土意義,如今對這工藝有了新想法:「粗糙不一定不完美,它代表了這裡泥土的故事。」除了在土丘挖泥,阿沈也向附近農田的農夫微泥。

「以前學做陶瓷,只著眼工藝成品,現在更關心泥從哪裡來;希望造陶泥的人,拿著食具吃飯的人,也有此用心。」

陶泥的意義

土丘沒定位,甚麼都不是,又甚麼都是,是做陶泥、學木偶、木工、耕種、吃喝和休息的地方,還遠遠不止。「這些都是吸引人來的幌子,最重要是不止為一個目的來一次,而是因為這一次,了解本土農地和在地食材與人的關係,發現另一種生活模式,醖釀更多下一次與泥土接觸的機會。」不願上鏡的土丘負責人高先生說。

這些是來自上水農田的陶泥製成品。為了拉近人與泥土距離,阿沈會特別安排陶泥班學員,親身挖掘泥土,從碎石細沙中反思人對泥土造成的傷害。
剛過去的周六是土丘開荒日,辦了第一次陶泥工作坊,當然也不止於此。工作坊導師阿沈說,成品次要,泥土才是主角:「先在乾草鋪成的麥田圈和大家分享這裡的故事,腳下田地原是村內的垃圾堆填區,我們花了幾個月努力才變成現在樣子。」

麥田圈是戶外分享園地。

[[[related_posts]]]

然後她帶參加者親手挖泥土,邊挖邊發現,裡面可能有碎石,玻璃,甚至膠袋。「海量垃圾還有影帶,舊手機,家具等,破爛新簇都有,趁機反思廢棄。」還有藉陶泥拉近人和泥土距離:「以前學做陶瓷,只著眼工藝成品,鮮有對泥土作出思考,現在更關心泥從哪裡來;希望造陶泥的人,拿著食具吃飯的人,也有此用心。」

 

土丘陶泥導師沈詠翹

大學讀視藝時學習陶泥,只追求作品的形狀線條;自來到土丘深入認識泥土後,學會陶泥不止工藝,還是人與自然的連結,現在更著重聽泥土說話。Facebook:土丘

 

# 439 Green feature

Text‧Naomi

Photo‧Franky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