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大自然的方法有很多種,有人愛登山遠足,有人則喜歡透過觀察鳥類,以聯繫自然界。香港是觀鳥天堂,野鳥達560多種,大部分是冬候鳥或過境遷徙鳥。每年9月至5月,是香港的觀鳥的黃金期。入冬後,不少原居於北方的雀鳥會飛向南方,遷徙至亞熱帶、熱帶地區過冬;到了春天,牠們又會飛返北方繁殖。香港為牠們提供食物及棲息場地,是牠們千里征途的補給站,故此我們的環境質素,對牠們的健康,及能否往返原居地來說十分重要。今個冬天,不如以觀鳥消磨時間,好好欣賞香港大自然的另一面。
8大冬季常見鳥類
除了在著名的觀鳥勝地——米埔自然護理區外,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阿東)指出,市民也可在市區的公園、郊野公園,或是開闊原野(荒耕的田野、灌叢、 草被、農田),找到雀鳥的芳蹤。香港的鳥類,大多屬於過境遷徙鳥、冬候鳥,其次是留鳥、夏候鳥及迷鳥與偶見鳥。而以下8種,則是於冬季較為常見,又易於便認的雀鳥。
香港鳥類數量分布
40% 過境遷徙鳥 (春、秋季遷徙途中,於香港短暫休息,會繼續南遷或北返的鳥類)
30% 冬候鳥 (秋季飛來香港越冬,春季離開)
20% 留鳥 (香港全年可見)
5% 夏候鳥 (春季飛來香港繁殖,秋季才離開)
5% 迷鳥、偶見鳥 (偶然在香港出現、迷途或情況不明)
© James Kwok/香港觀鳥會
-
[[[related_posts]]]
咕姑固叫——珠頸斑鳩 Spotted Dove
· 長約30厘米,狀似鴿子,為本港最常見的斑鳩。頸側及後頸上的黑斑佈滿白點。經常發出「咕姑固」的叫聲。
· 屬留鳥,常見於市區公園、樹木生長及郊外林區。
· 常於地上覓食,以種子為主要食物,亦會捕食昆蟲。
© Matthew Kwan/香港觀鳥會
紅黃雙煞——赤紅山椒鳥 Scarlet Minivet
· 長約18至23厘米,頭部及喉部呈灰色;雄鳥背部及腹部呈鮮紅色;雌鳥背部及腹部鮮黃色。
· 屬留鳥。春夏繁殖期,雄鳥會以歌聲吸引雌鳥,常在枝頭上鳴唱。多在樹頂上休息,常一雙或小群出現。
· 常於樹冠覓食,愛捕食昆蟲。
捕魚高手——鸕鶿 Great Cormorant
· 長約70至90厘米,全身帶有藍黑色羽毛,略帶光澤,綠色眼晴。繁殖季節,眼部週圍至嘴基呈黃色,嘴呈灰白色。
· 屬冬候鳥,每年10月開始,鸕鶿開始陸續抵港,廣泛分佈於后海灣一帶。
· 捕魚高手。不防水的羽毛,能鎖住大量水份,增加身體密度,有利潛進水中捕魚。上水後,愛張開雙翼曬乾物體。
© Beetle Cheng/香港觀鳥會
紅臉橙臀——紅耳鵯 Red-whiskered Bulbul
· 長約20厘米,有黑色冠羽及紅色頰斑,臀部呈橙紅色。幼鳥無紅色頰斑。
· 屬留鳥,常見於市區的公園、樹木生長及郊外的林區。
· 小群於林木中穿梭,以果實和昆蟲為食物。
龜甲紋理——山斑鳩 Oriental Turtle Dove
· 長約33至35厘米,上半身為紅褐色,頸兩邊有黑色小斑塊。下半身為葡萄酒紅褐色。翅羽紋理如龜甲。
· 屬冬候鳥,常見於市區公園、樹木生長及郊外林區。
· 常一雙或成小群於林木活動,以農作物、果實和昆蟲為食物。
雄性北紅尾鴝 © Chung Wing Kin/香港觀鳥會
雌性北紅尾鴝 © Chung Wing Kin/香港觀鳥會
飛上枝頭——北紅尾鴝 Daurian Redstart
· 長約13至15厘米,身形細小,雄性頭部銀灰色,胸腹、尾羽為橙紅色,面部、喉部為黑色。雌雄的胸腹、尾羽為淡褐色。
· 冬候鳥,常見樹林邊緣、灌木叢、市區公園及樹木生長的地方。
· 喜在枝頭上停留,抖動尾羽,以昆蟲為食物。
© Chung Yun Tak/香港觀鳥會
又名白頭翁——白頭鵯 Great Cormorant
· 長約19厘米,頭頂後部為白色,背部橄欖綠色。叫聲像紅耳鵯,但比較沙啞。
· 屬留鳥,常見於市區公園、樹木生長及郊外林區。
· 小群在林木中穿梭,以果實和昆蟲為食物。
最常見水鳥——小白鷺Little Egret
· 長約50至6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黑嘴、黑腳、黄腳趾,繁殖期會長出飾羽。
· 屬留鳥,常於河邊、池塘邊、濕地,及它們附近的樹林。
· 常在淺水地區捕魚覓食。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資深鳥類研究只及科學家
14歲起迷上觀鳥,熱愛鳥類與香港自然景觀。負責多項鳥類研究,包括:重點保育項目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中華鳳頭燕鷗衛星追蹤計劃等。
TEXT:MITTY
PHOTO:香港觀鳥會、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