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薑

四條綠意盎然的後巷

狹巷逢生記

後巷,隱藏於大廈與大廈之間,連接著大街與小道。誰都知道,後巷是香港獨特城市肌理的重要部分。它是社會中邊緣社群的生活空間,也是忙碌都市人的捷徑。它驟眼看骯髒潮濕,陰暗混亂,大部分人只想匆匆走過。政府提倡「美化後巷」,但看看觀塘「乳酸里」便知成果如何。其實本地巷里生態本應是有機而富活力的,不用政府大花公帑,由民間自發的力量,更能真正美化和活化這些公共空間。

bakclane1. 大圍

自種小花園

在大圍積存圍附近的積德里,有一條可能是全港最美麗的後巷。它活像個小花園,雖然也偶有人「打邊爐」,但滿布花草的環境依然吸引路人駐足一番。這裡是由前百利 粥店的老夫婦店主打理,有些是左鄰右里送的;即使粥店已結業,他們仍間中回來照顧盆栽,街坊也會幫忙。店主鄺伯更喜歡在植物上寫些諧趣打油詩,「鐵漢柔情」、「是非如風不留人」,又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等睿智詩句。

bakclane2 bakclane3 bakclane42. 上環

爭取使用權

2014年,太平山街旁的後巷引發了一場小風波。茶家café店主在沒甚麼人經過的後巷放置桌椅,卻被投訴,於是他們乾脆鋪上人造草披,拾來棄置樹幹,讓客人在日光之下靜度假日,又鼓勵客人以創意方式,例如自攜坐墊來使用,也歡迎路人坐下休息。兩年間引發過不少關於公共空間的討論,同時提升了太平山街區的人流。現在茶家只在舉辦活動時才會鋪上草地毯,平日也會變回泊車處,但觀乎整條後巷,仍有一些店主自發綠化周遭環境,可見這裡已形成一個擁有歸屬感的小社群。

bakclane7(來源:茶家facebook)
後巷處於卜公花園和太平山街之間,狹窄小街曾稱為「吉昌街」,但現已沒有街名。bakclane6

3. 西營盤

自組社區力量

西營盤地勢陡峭,由低至高有第一、二、三街至高街,這些橫向街道之間有大量的豎向巷里,都是斜路或樓梯,尚算整潔寬敞。如果最近有經過正街公廁,會發現鐵絲網上繫了一些自製小盆栽,附近的餘樂里、常豐里和兩儀坊都有類似裝置。這些由膠瓶、紙盒和啫喱杯等廢物變身而成的植物盆栽,是社區組織「營盤耕作」的流動種植實驗,以兩儀坊一帶為基地,建立社區園圃。

bakclane8bakclane9發起人KY解釋:「街坊平日的行走路徑是大街,這做法可令他們多點留意巷里,透過實踐更多接觸社區。另一方面,政府常說後巷的最大問題是治安和衛生,但觀塘那些用graffiti活化,成果不太好。有些街坊也提到,與其用來放垃圾,不如嘗試種植,藉此跟後巷互動,做到真正活化。」

FACEBOOK:營盤耕作 Go Green SYP

bakclane10 bakclane114. 北角

隱秘後花園

舊區後巷特別多,尤其是天后至北角這一帶,後街有不少奇特的公共空間,巷與巷之間縱橫交錯,走到盡頭繞一個彎便見另一個寬闊空間,在其中漫步是出奇地舒服涼快。兩位瑞士建築師Géraldine Borio和Caroline Wüthrich 2010年成立駐香港的建築事務所和研究實驗室Parallel Lab,竟然鍾情探索如「白蟻巢」的後巷網絡,出版了《香港之間Hong Kong in Between》一書。她們的工作室就位處北角,某天發現這個綠色角落,更選擇了在此舉行新書發佈會。一列長櫈供街坊在樹蔭下休憩,後方則有大型盆栽,天氣好時樓梯兩旁會晾滿衣服,完全不臭不髒。拾級而上,還可遠眺對面海景。

bakclane12 bakclane13 bakclane148(來源:staghk.org)
STAG計劃的第二次活動,選址天后後巷舉辦露天影院,播放陳果的《細路祥》,電影也有在後巷取景。


後記:無須刻意活化

這些被遺忘的邊緣城市空間,有人惦記,更有人悉心營造。各家自種門前花,大概是因為對自己社區、或一個稱之為「家」的地方的歸屬感。而原來,人人都有能力參與地方營造(place-making)的過程,由下而上,由無到有,建構真正的公共空間。


 

#523 metro Pop
text:LORRAINE
photo:MICHAEL、網上圖片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