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也許是設計界裡,關顧社會最直接的切入點。不過,除此以外的設計範疇眾多,只要有心,還是可發揮一己所長,帶來影響。本地設計所CoDESIGN的創辦人余志光(Eddy)和林偉雄(Hung),2008年成立實驗工作室CoLAB,主力為社企做品牌設計,讓它們可持續發展,數年下來,親身驗證到設計的力量。
為誰而做?
CoLAB在facebook寫道:「我們相信,設計不是對著電腦,朝九晚十二的流水作業及純粹搵食的一份工。我們相信,設計在商業、文化及社會中,均可扮演重要角色!」這是Eddy和Hung成立CoLAB的理念,也是二人在商業世界打滾過,反思過,探索過後的答案。
2007年,Hung到日本出席一個設計論壇,主題是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社會創新。在香港,設計一直以來多圍繞商業範疇,但原來世界各地的設計師早已構想用設計改變社會。我得到不少啟發,開始思考我們做視覺傳達的,如何可摻一腳。」
Eddy續說:「我們對商業世界,始終有一定的介心和反思,不太認同一些做生意的方法和價值觀。一路走來,我們亦深深感受到品牌設計,對提升一家公司的競爭力有多大的幫助,再挑剔地選客人,也難避免幫到有問題的。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成了幫兇?」
Café 330:去掉「社企味」
變身前:café 330的前身新生餐廳,先不說裝潢,名字已有點趕客。
2008年金融海嘯,經濟慘淡,連帶影響設計所的生意。Hung和Eddy正好用上那陣子空檔,思考心裡一直想著的問題,並接觸到當年正冒起的社會企業,頓覺是個出口。社企不同於NGO,雖都對社會作出貢獻,但前者需要在商業世界生存,即是也需要branding。
Hung笑了:「起初,我們都說社企有既定的社企味,很土炮,不會利用設計將自己的訊息重新包裝。無他,這是意識問題,相關資源亦很少。」Eddy:「那時向政府申請資助,不可能有一筆叫設計費的東西。」
變身後:改頭換面,café 330一室素雅自然,輕鬆優閒。
因緣巧合,CoLAB在2010年跟新生會,一個幫助精神病康復者重新融入社會的社企合作,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中大及港大等開設café 330。走進去,與一般café無異,不覺得是社企產物,無論室內裝潢,員工制服,包裝插圖都賞心悅目。形象不再老土,成功打破別人對社企的既定印象。
可持續發展
「第一步,的確是要模仿一般的咖啡店,甚至要求再高一點。」Hung解釋。接下來,就是思考怎樣彰顯社企自身的優勢。「用café為例,其他品牌可能很努力研發最好喝的咖啡,或著眼公平貿易,但始終是商業的模型。café 330不同,社企本質的確是幫助社會,要抄也難抄得來。」
330,正取「身心靈」和「新心靈」的諧音。前陣子,CoLAB和新生會推出newlife 330靜觀計劃,進而推倡一種生活態度。Hung:「以前社企主要幫助康復者,但更根本,其實是要避免患病。要建立整全身心靈,我們想到用靜觀方式,減低人們的精神壓力。即將開幕的新café,有靜觀器材供顧客使用,幫到人幫到自己,從而締造多贏局面。」
區區肥皂:另一種合作
這樣的品牌設計,自然讓café 330在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中,找到立足之地。另一個同時間開展的合作例子,是區區肥皂。
區區肥皂的創辦人Bella,是位單親媽媽,她希望透過手製有機肥皂,為社區內低學歷的婦女們自主就業,又可兼顧家中的孩子。理念無疑很偉大,但就是沒資金,更莫說要怎樣塑造自家的品牌形象,CoLAB於是想不如共分利潤。
Hung回想:「這個模式很有趣,我們也變了投資者,全身參與,不像其他商業項目,完成後便全身而退。每年,我們都會根據用家意見或市場反應,再優化產品。例如起初一心打算把用完的樽回收,但後來發現成本太高,便推出refill pack,用另一個方法環保。」發展下去,區區肥皂著實厲害,曾和agnès b.合作,也進駐連卡佛。
二人都說,和社企合作,給他們一種扎實感,「不似在沙上起屋,美侖美奐,但一吹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