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只夏天會為大地帶來雨水,其實本港四季都經常落雨,天文台早在1967年4月設立暴雨及雷暴警告信號(沒有分顏色),不過該信號只供政府部門內部使用,以提高政府部門對自然災害的預防能力,而不作公開發布。究竟如何演變成現在的「黃雨」、「紅雨」、「黑雨」?你又知唔知原來以前有「綠雨」及「藍雨」?
1992年5月8日早上,香港出現暴雨,天文台錄得由早上6時至7時的一小時內降雨量達109.9毫米,打破當時紀錄,市面出現嚴重混亂。事件後不久天文台建立新一套暴雨警告系統,以顏色來表示不同暴雨程度來提醒市民,當時的暴雨警告信號分「綠」、「黃」、「紅」和「黑」雨四個級別。綠色及黃色暴雨警告只有預報的意味,但與舊警告一樣,只會向政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發出,而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則根據香港境內實際錄得的雨量而發出,向市民公開發布。
天文台1992年暴雨警告系統
顏色 | 意義 |
---|---|
綠色 | 預料未來12小時內會有顯著雨量。 |
黃色 | 預料未來6小時內,香港境內會有超過50毫米雨量。 |
紅色 | 暴雨已經開始,在過去一小時或更短時間內,香港廣泛地區錄得超過50毫米雨量。 |
黑色 | 在過去兩小時或更短時間內,香港境內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 |
1997年6月4日早上香港受暴雨影響,天文台在早上7時0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由於紅雨警告在學生上學途中發出,而當時的教育署亦並無宣布停課,情況頗為混亂。1998年3月,天文台接納申訴專員公署就暴雨下上課安排的調查報告的建議,開始向市民公開發布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綠色暴雨警告信號同時被刪除,以及將黑色暴雨警告的定義修訂至現行制度。修改後三個級別的暴雨警告信號均具有預報成份,並一直沿用至今。
「綠雨」的謎就解開了,原來以前仲有「藍雨」!「藍雨」係張學友 1986年 推出嘅一首冠軍單曲,歷史比「綠雨」更悠久,唔通你未聽過 :「冷冷雨~Woowoo~沒焦點因找不到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KXsAmUH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