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薑

十年 再來學做香港人

李永銓Tommy Li,香港著名的設計大師和品牌醫生,也是metro Pop創刊顧問之一。很多人說香港的優勢愈來愈少,他提醒我們:別忘了香港人的國際化。他93年已在日本開始設計業務,是香港少數多線發展的設計師。他強調,不是今天成功了才說這番話,而是他做「後生」已知道,國際性才能讓香港人立足。當我們這代人花大量精力去二三四次創作或惡搞,或不停創作一些只有香港人才看得明的東西,我們被世界邊緣化,便指日可待。

_MG_0817

 

m: metro Pop  T: Tommy Li

m:回想十年前metro Pop創刊,你擔任顧問,當初如何定位?

T:當時雜誌界是八卦雜誌當道的年代(現在也差不多),一書幾冊加上密集式的美術設計,閱讀體驗很差,當時有文藝氣息的雜誌不多,於是便想到將文化,藝術跟生活結合。回想當時一片不看好之聲,後來我們以免費雜誌的姿態,得到不少好評,有讀者會儲起舊期數,甚至有人要求補買以往期數。當然,後來讀者覺得我們愈來愈多廣告,那是正常的,當一本雜誌做得好,廣告商也是讀者。其實這麼認真去製作一本免費雜誌,內容兼備,在很多大城市如東京紐約也不常見。

_MG_0874

M:你覺得雜誌界在這十年間有何變化?

T:我深信依然有一批讀者喜歡拿著一本雜誌閱讀,但九十後的新世代讀者born from computer,他們已習慣從電腦中得到全世界資訊,一本包羅萬有式的雜誌對他們來說根本毫無意義。這方面不妨看看雜誌界的老大哥日本,他們仍然有很多高銷量,做得很專門的雜誌,日本人出名細心,做這種專刊特別出色,沒有被市場離棄之餘,也保持著讀者的忠誠度。

_MG_0859

M:就創作環境而言,十年前與今天的分別在哪?

T: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創意較具歐美味道,到八十年代中後期,是香港主流文化最鼎盛的時期,是造星的年代,無論音樂,電影,時裝等,風格都偏向華麗,以香港人為重心,那時香港人都很自信。97年至千禧年左右是轉捩點,開始有種模糊化的感覺,很多人的心態還是回歸後何去何從,甚至是身分認同。到2010年左右,開始有一種本土主義抬頭,但這種主義跟八十年代那種glamarous又不同,那時是浮誇,現在是一種小資小清新,較受日本台灣影響,回歸人性。

_MG_0896

M:作為品牌醫生,你怎樣看現在的香港流行文化?

T:現在很多設計及藝術發展的目的最後好像也是讓人去消費,有點像走進死胡同,像台灣那些文創園區,用文化來包裝消費,那文化的本義是甚麼?就如PMQ,這種用創意跟消費掛鈎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其實文化從來很簡單,娛樂,音樂,電影,時裝,來來去去幾個範疇,只要發展突出,自然有人願意消費。其實由八十年代的香港和日本,到今天韓國的成功,方程式從來無變過。

香港漸漸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內容,以前的殭屍、色情、鬼片英雄片,無厘頭等等題材,放諸外國都通用,亦只有香港人才拍得出那感覺,這便是普及文化,香港政府似乎不太著力這方面的培養。當然,我們的題材愈來愈狹窄也是一個問題,只追求本土意識又怎能走向國際呢?不過我的想法仍然是積極的,就如日本好像被韓國趕過,但他的文化底蘊仍然深厚,在亞洲的影響力仍然是深遠的,香港目前只是稍稍失去方向。

 

_MG_0851

回顧十年,對年青人有何寄語?

現在香港年青人確實比較困難,就像台灣,只要看兩地設計師人工便知道了,很多人中途退出,這樣很難長遠發展。不過也不能夠只怨政府幫得不夠,自己也要想想如何跳出去,不要單看本土市場,在我眼中,一個成功的創意人,他們創意一定要能流通世界,千萬別丟失了我們香港人本來最強的世界觀和國際視野。

 

 

TEXT.力  PHOTO.WAI DESIGN.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