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

十套你不能不看的動保紀錄片

70年代西方興起一陣解放運動,人權、女權、生態、動物權益漸受關注。近年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警鐘響起,生態和動物議題在這十年間再度成為焦點,世界各地不斷有人加入保衛行列,連荷里活巨星都參與其中。生態、動物紀錄片如雨後春筍,以下幾齣是能改變一生的必看紀錄片。

Dominion(2018)高清拍攝畜牧真相

導演深入人類與動物互動之間的六個領域:伴侶動物、野生動物、科學實驗,娛樂、衣物和食物。無人機從高空高清拍攝畜牧業、寵物繁殖業農場,動物生活在密集、骯髒的環境中,統統一覽無遺;當中更有動物們患病、死去的畫面。導演嘗試挑戰「動物低人一等」、「人類有權對動物為所欲為」的普遍迷思,以活生生的畫面質問觀眾,人類真的有權統治其他動物嗎?

從鳥瞰角度可見不少廣闊土地或熱帶雨林已被砍伐至光禿禿,更有不少淪為圈養家禽的工廠式農場。如果《Earthlings》已叫你淚流不止,恐怕《Dominion》會令你痛心得看不下去。

The Cove (2017)
深入追蹤海豚獵殺

曾經成為一時熱話的《The Cove》,紀錄日本小鎮太地町屠殺海豚的可怕經過。居民利用海豚聲納,逼使海豚往岸邊聚集,繼而用漁網把牠們困在淺水海域。來自世界各地的水族館訓練員,會挑選他們鍾愛的品種帶回國,一隻可出價至美金六千二百元。而「落選」的海豚則會被殺。在這個小小的港灣,每年有超過2萬條海豚慘遭獵殺,把海染成一片血紅。

導演Louie Psihoyos為了揭露太地町不為人知的黑暗秘密,不惜賭上自己及團隊的人身安全:在水底偷偷裝上攝影機及收音器,避免當地人或警察發現,否則將面臨被捕的下場。電影奪2010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The Ivory Game(2016)象牙買賣的黑暗代價

由Leonardo Dicaprio 製作,《The Ivory Game》帶領觀眾直擊象牙買賣市場的駭人交易。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穿梭北京、香港、越南、肯亞等國家,追蹤這個殘酷產業在世界各地的真實情況。與盜獵組織的交戰、跟黑市賣方的秘密交易……緊湊的鏡頭,讓觀眾置身象牙買賣的危險前線。透過令人痛心的大象遺骸,赤裸地展現牠們無法逃離的悲慘結局。

Earthlings(2005)元祖動保紀錄片

《Earthlings》可說是同類電影的元祖級。導演將電影分成七個章節,由序幕開始,逐一數到寵物、食物、衣物、娛樂、科學實驗,直至總結。每一篇都相當沉重,拍攝被當成生育機器的繁殖場動物、被活剝皮膚後回頭看自己血淋淋身體的動物、被活生生燒傷實驗、解剖腦部的動物,視覺和良知衝撃久久不能平伏。當年關於動物的資訊仍然甚少,可想而知對社會的震憾。上映同年獲得聖地亞哥電影節、藝術行動者電影節兩項最佳紀錄片大獎,還有波士頓國際電影節獨立製片電影最佳內容獎。

Cowspiracy(2014)剝削環境的陰「牛」論

電影名玩食字”conspiracy”(陰謀),揭露畜牧業、蛋奶業的陰暗一面。導演用保守數據來說明驚心真相,例如每吃一餐肉,會為地球產生多少碳排放,有幾多公頃的熱帶雨林消失,還有每年的牛、羊、豬、雞鴨、鵝、海洋生物等等被吃掉的數量,全屬令人訝異的天文數字。

片中可見導演親身到訪一些疑似接受肉食公司捐款的環保組織查詢,更被人攆出門外。導演也因此片而開罪不少企業和組織,人身安全受威脅。但影片得到奧斯卡金像獎影肯里安納度(Leonardo Dicaprio)以監製身分支持,令這齣紀錄片愈來愈多人認識。

Eating Animals(2017)
影后聲音導航畜牧現場

自8歲開始茹素的金像獎影后Natalie Portman,2017年自掏腰包拍攝紀錄片《Eating Animals》,電影以同名暢銷書為藍本。作者曾在書中提到「現代的畜牧業中,你不需要用健康的動物來賺錢,病懨懨的動物為你帶來更高利潤。」

導演Christopher Dillon Quinn除了拍攝工廠式農場外,還走訪了傳統畜牧業農夫。他說昔日農夫互相幫助,不會為了利潤而鬥過你死我活。Natalie Portman為整齣電影作旁白,她想藉著紀錄片弄清楚「我們吃的雞蛋、奶和肉是從哪裡來的?」聽著她溫柔又堅定的聲音,令人更願意反思自己的食肉習慣。

Blackfish(2013)被困魚缸的黑鯨悲歌

《Blackfish》環繞一隻名為Tilikum的逆戟鯨。牠自幼便被人類捕獲,囚禁在水族館中,日復日的為人類表演。失去了家人、同類以及自由的Tilikum,逐漸受孤獨和憂鬱所困。最後更殺死了3名人類。到底這些血案該怪罪於誰?是被終生囚禁的鯨魚,抑或是困著鯨魚的人類?看畢全片,也許你便能找到答案。

要觀賞自然生態,不一定要自私地把動物們困在籠內,剥奪他們的自由。在紀錄片的尾聲,一群前訓練員乘船到公海,遠遠觀察鯨魚的活動。互不干擾,和平共存,和前半部成強烈的對比,為《Blackfish》留下值得深思的結尾。

Racing Extinction(2015)再一次物種大滅絕

《Racing Extinction》由《The Cove》導演Louie Psihoyos 再次執導。這次,他想透過電影讓觀眾關注生物滅絕的問題。紀錄片中大量鏡頭都攝在中國,揭露了國內的非法動物走私交易活動。人類為了私利,不惜殘殺其他物種,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動物絕種。

幸運的是,在這場生物滅絕的競賽之中,還有一群正努力作出改變的人。他們在美國紐約帝國大廈上,上演了一場壯觀的燈光秀,播放160種瀕危動物的圖像,吸引途人駐足。電影告訴觀眾:只要每人盡一己之力,加強對問題的關注,定必能挽救現今局面。

Born to Be Wild(2011)動物守護者的日誌

有別於以上沉重題材,《Born to Be Wild》講述了人類與野生動物共處的暖心故事。在殘酷的大自然中,動物們會因各種原因而淪落為孤兒,被迫離開父母及同類。獨自生活的動物,多數都難逃成為其他動物的囊中物。

由名演員Morgan Freeman旁白,把一群自然保護及動物救援組織,自願發起拯救野生動物孤兒的行動娓娓娓道來。出生不久的大象和猩猩,在救援人員的照顧下茁壯成長,最後歸回大自然。他們無私的努力,證明了人類和動物之間也可以互相尊重。

 

The White Planet(2006)日漸消失的白色大地

氣候變化嚴重威脅生態發展,破壞動物的棲息地。《The White Planet》的導演,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跟隨極地動物的腳步,探索在北極的生活。由在雪地上奔馳的北極狐及北極熊,到在冰下遊過的白鯨,《The White Planet》紀錄了牠們在寒冬之中的歷程。同時亦展現牠們如何在日漸脆弱的極地環境、 不斷融化的家園中,艱苦地尋找生存之道。看完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極地故事,你還能無所動容嗎?

TEXT: CHING, JENN

[[[related_posts]]]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