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保命,覓食,求偶是動物的頭等人生大事,身上的顏色自然也該有助牠們逃避敵人,尋找配偶,或引午餐自動送上門。有些動物身材小巧,所以打扮得鬼五馬六來趕(食)客,實行「畀啲顏色你睇下」;有些動物為了脫離光棍行列,冒著被敵人發現的危機,以亮麗顏色一展雄風……
保護自己 免受傷害
– (扮)有毒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小型動物往往以大膽顏色來警告獵食者「我有毒,很難吃」,黃、紅、橙、黑、白都屬保命色。不過不少動物都是(色)盲的,不少顏色鮮艷的獵物嫌自己賣相未夠「差」,不夠安全,還會用兩種對比色(如:黃加黑)形成花紋(如:間條、斑點),以求逃過一劫。
紅底黑點的甲蟲對雀鳥而言是劣食。
食蚜蠅(Hoverfly)也利用黃黑間條來扮成有螫針的大黃蜂。
假扮皇帝 蠱惑蝴蝶
副王蛺蝶
帝王斑蝶
「無料扮四條」絕非人類專利,例如副王蛺蝶(Viceroy Butterfly)本身無毒,只是長有橙黑斑紋,模仿有毒的帝王斑蝶(Monarch Butterfly)。
-「黐地」保護 / 覓食色
不是人人愛高調,有些動物只想利用保護色與身處環境融為一體,躲過敵人,也使獵物防不勝防。會變色的魚類或爬蟲類不必筆者多言,會變色的哺乳類你又見過嗎?北極狐夏天時是淺啡,以便藏身於石間或樹林,冬天下雪時就會變成亮眼的雪白,輕輕鬆鬆跟在兇猛的北極熊背後準備吃剩食。
冬天
夏天
轉季的氣溫或日照時間改變會影響北極狐的荷爾蒙,使牠長出不同顏色的毛。
脫毒出Pool
紅色在自然界最為搶眼,在藍天、森林、泥土中就如漆黑中的螢火蟲,那麼鮮明、出眾。同時,很多成熟果實也是紅色,紅色對果食動物(如靈長類、部分鳥類)而言就是性感的象徵,可吸引配偶。
狒狒屬的山魈(Mandrill)中的領袖,臉和生殖器都特別紅。
除了利用顏色「放電」,動物還得處理準配偶身邊的狂蜂浪蝶。澳洲的顯形烏賊(Mourning cuttlefish)是毒男族群,雌雄比例約為1比4。體形細小的雄烏賊未必能打贏「大隻佬」抱得美人歸,只好智取:(半)變裝。對著競爭對手就扮女孩子(斑駁褐色),另一邊廂對著美女就維持原色(黑白間條),一邊吸引同性的性騷擾,一邊神不知鬼不覺地與異性交配。
雌性豹變色龍(Panther Chameleons)懷孕時會由啡、粉紅色變成深啡或橙黑間條,以示自己為「有夫之婦」,沒有興趣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