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海獅、海狗……牠們不但名字相近,連樣子也十分相似,讓人混淆。下文歸納了七種「撞了臉」的海洋生物的特徵,教你如何快速辨別牠們。
海獅
動物表演中會拍手的便是海獅 (Sea lion)。牠們棲身在太平洋東北部沿岸,臉部短寬,有小小、外露的耳朵,體長一般不超過2米。雄性頸部周圍及肩部有長而粗的鬃毛。四肢呈鰭狀,前肢較長和寬。牠們食量很大,以魚類、烏賊、海蟄和蚌為主食。
海狗
海狗 (Fur seal)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如澳洲、南非和南極等海域。牠們體型像犬隻,體長約1-2米。臉部圓短,有一雙大大的眼睛。皮毛濃密光滑,故又稱「毛皮海獅」。四肢呈鰭狀,前肢較長和寬。牠們以鱈魚和鮭魚、海蟹及貝類為主食。
海豹
海豹 (Seal) 的分布甚廣,其中以南極的數量最多。牠們體型呈紡錘狀,長約1-5米。沒有外耳,臉型酷似貓。全身披毛,有斑點。鰭狀後肢退化並向後伸延,因此在陸地上不能行走,要拖著後腳,並將身體彎曲爬行。以魚類為主要食物。
海象
海象 (Walrus) 棲身在北極或近北極的溫帶海域。牠們體型龐大,呈圓筒型,長約3-4.5米。頭部扁平,上唇周圍有一圈長硬的鋼髯,上犬齒十分發達,會不停生長,可達近1米長,用以自衛、在泥沙中挖掘蚌蛤、蝦蟹等食物,以及在冰塊上支撐身體。牠們皮膚厚而多皺,無毛。鰭狀前肢較長,後肢能向前方屈曲,方便爬行。
海牛
海牛 (Manatee),分布在熱帶海域,如加勒比海及墨西哥灣。牠們長約3-4米。皮膚厚重,毛髮稀疏。後肢退化成圓扁尾鰭,形同一塊船槳。牠們以水生植物為主,間中會進食魚和海鞘等動物。
儒艮
儒艮 (Dugong),棲身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體型呈紡錘狀,長約2-3米。皮膚光滑無毛,沒有外耳,眼睛細小。鰭狀前肢末端略圓,以Y型尾鰭作游泳時主要推動力。儒艮是海中「素食者」,只會進食海床底部的植物。
獨角鯨
獨角鯨 (Narwhal),又名一角鯨,分布在北極地區的深水域。長約4-5米。雄性上顎左側有長約2米尖牙,除了用作打鬥,更是牠們在家族中的地位象徵,牙齒越長,地位便越高。牠們是深海動物,以北極鱈魚、比目魚等為食糧。
TEXT: JE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