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電子時代的我們,好像再也沒有執筆寫字的理由,但仍然有人會用雙手和紙筆來「記事」,這種難得的書寫體驗,慢慢可能會變得愈來愈珍貴。
大多記者有個習慣:採訪時隨身攜帶一本筆記簿,把用完的儲起來。這些採訪手記記錄了訪問內容、記者的提問與思考,還有事後的整理和分析。不管多先進的錄音器材,也無法取代媒體工作者對紙和筆的情意結。伍家謙去年離開記者崗位後成立製作公司,以另一方式延續體育傳媒人的身分,家裡仍留起十多年來的記者簿。「不是刻意儲起,做這行就是不會丟掉者簿。每本封面也寫下年份,裡面會看到一些重要的事件,2009年這本第一頁就是東亞運動會。」他現在為網上平台寫稿已完全依靠電話或電腦。「但兩者感覺分別很大,一個是死,一個是活的。」
叱咤903 DJ阿檸創作過兩個長篇廣播劇,劇本全是手寫,節目播出後就上載到臉書專頁。我和他身邊的人一樣,都想問一句:為何要這樣做?「我會答因為快。電腦打字就是太快了,思考過程太短,那些對白的感情就容易失真,創作反而變得慢了。手寫的話,起碼有寫十多個字的時間去思量,那一句的結尾用『囉』、『嘅』,還是『㗎』?現在那些需要投放豐富感情的創作,我便會手寫;如果是抽水時事劇則用電腦打。」
填詞人Tim Lui是「文具控」,喜歡收集筆和簿,夢想是開文具店,與人分享文具所帶來的快樂。她作詞時雖然多用電腦,但紙筆仍是不可劃缺的工具。「當思緒堵住了,我便需要轉換一下媒體。用電腦打詞的感覺很冰冷,像要機械式地填滿那一句的字數。手寫時可以隨意記下我想表達的大意,整件事也更有質地。有時候我也會因著題材而寫出不同字體。例如感性的歌詞會寫得成熟或潦草一點,故事性較重的就會寫得工整一點,而字跡又會引發我另一些靈感。在我的成長中,寫字十分重要。以前我喜歡抄歌詞送給朋友,每抄一次便可以感受多一次那份歌詞,所以對我來說抄寫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被網絡世界養育的下一代,還有多少人能明白這種情懷呢?
Text:Lorraine
節錄自#488 metro 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