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學經濟談消費,不會提到良心購物;讀社會科,不會教你如何與動植物好好過活;學工藝,更少有用垃圾創造藝術。近年社會開始關注公平貿易,永續生活等議題,才有感要再進修。想重返校園,應該報哪所學校,上甚麼課?建議去剛開幕的「生活書院」,上幾課永續的學習課。
書院的導師,甚至四位核心成員均是義工,所以現在是有限度開放,Eno表示,未來希望有駐校的導師或藝術家:「這裡勝在課室多,甚至可變藝術工作室。寄望這裡能成為不分年齡,大家來學習與自然環境和平共處的場地。」
除了翻新農圃,還要翻新牆身,Eno說大家都有正職,一放工和假日便回學校當油漆工人,還有不少朋友義務來幫忙。這彩虹樓梯除了是書院地標,更是大家辛勞的成果。
舊校舍 新生命
「生活書院」可謂佔天時地利,校舍荒廢兩年,前身是佛教大光中學,近市區交通便利,又坐落小山坡上,與大自然為鄰,旺中帶靜。辦學團體希望運用舊校舍推廣生命教育,於是幾位有心人接手,創辦「生活書院」。
書院核心成員之一嚴惠英(Eno)說,所有與人和動植物、社會和自然有關的課程都是生命教育:「這裡是個分享新生活理念的教育平台,課程圍繞生命教育、文化藝術及永續環境三大方向,舉例如何食得好,如何去選擇健康的生活環境,如何凝聚社區。所謂生活,不止賺錢和消費,這方面,大家都要重新學習。」
校舍2012年因收生不足被殺校,荒廢近兩年,最花時間翻新算是長滿雜草的園圃。不過在身兼農夫的曾德平打理下,現在煥然一新:「雖然面積細,種不出太多植物,但用作有機耕種教學,則剛剛好。」
校園農圃種的栗米入家政室變成美味素菜,栗米葉來到美術室則變成美麗的紙張,用來做紙糊藝術,肯定比1,600隻紙熊貓更有意思。
永續生活與工藝
Eno和另外三位成員Ger、曾德平及Walkman都是藝術工作者,他們認為現今的藝術與自然環境和生活割裂,變成服務經濟的商品。曾德平在大學教授設計,認為最好的設計是活用自然:「藝術不能只著重外在美而忽略環境,別因為創作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像我們正在『生活書院』農圃種栗米,收成的栗米可以拿去家政室烹調素菜,粟米葉拿來造紙,紙會變成畫作,甚至紙糊工藝。生活與藝術其實息息相關,是一種自然的循環,不可分割。」
所以生活書院的課程著重永續工藝,Walkman舉例,透過自製防蚊、防曬用品的工作坊,反思消費的意義:「消費不是一刻的慾望,要有智慧,多想幾步。夏天買防曬用品時,有沒有想過裡面的化學物對環境或動物造成的傷害?消費者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嗎?原來許多植物都有防蚊功能,從天然的自製產品中,重新認識自然。」
學校依山而建,旁邊有竹樹,斬下來的竹將是藝術創作的好材料。走廊則隨處放著小樹苗,充滿生命力。
曾德平認為藝術不是在展覽館或店內冷冰冰等待出售作品,而是活生生與生活環境有關,他指開幕日的花道展,便看到一個自然生命、心境與藝術融合的示範。
# 412 green feature
Text‧Naomi
Photo‧Wai、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