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收廢

再生Toy Story

《反斗奇兵》中,巴斯光年和胡迪最擔憂的,是主人上大學後將一眾玩具打入冷宮。在香港,玩具的生命可能只有十五分鐘也毫不誇張。由社工黎俊業(Paul)開辦的社企「再生玩具店」,收集被丟棄的玩具,有簇新的也有破損的。「我並非擅長修理,而是想透過社區分享,賦予玩具新生命。」一邊玩,一邊除去階層標籤、修補親子關係,價值再生的又何止是玩具?

失寵的玩具

「由小朋友拿上手到玩膩了,可能不過十五分鐘。」Paul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從前從事青少年工作,在社區中心借玩具給小朋友。要是不定下十五分鐘才可再換玩具的準則,他們真的會五分鐘就變換一次。」

玩具被嫌棄,只因「不好玩」。「現在的玩具很華麗,講求外觀,但很多時得個睇字,唔玩得,例如一些動畫主角模型擺設。就算是board game,最多只會興致勃勃玩幾局,好快悶。」Paul的觀察,正道出了香港以至全球玩具工業面對的困境。根據去年香港貿發局的研究報告指出,要在大眾市場取得成功,需配合凌厲的廣告攻勢,不少玩具製造商更會與快餐店合作以捆綁式促銷;又或者與電影製片、手機遊戲商合作,生產電影和遊戲角色的產品,如迷你兵團、Marvel超級英雄系列、憤怒鳥等。要買些甚麼、玩些甚麼,其實不只是個人決定。

怎樣才是「好玩」,80後的Paul開始想當年,「從前的玩具很簡單,一排竹籤,自定規則很多玩法,當中講求創意。」常說「窮則變,變則通」,Paul小時候有不少自製玩具,把鉛子筆夾著間尺就是飛機,充滿無限幻想力。「從前家境一般,可能一年只買一兩件玩具,唯有想出不同的玩法。我喜歡玩康樂棋,爸爸用紙板圍住摺枱四邊,放上象棋,與真的不同,但又幾好玩!可能我的創意遺傳自爸爸。」Paul笑道。但現今社會物質豐饒,令玩具更快失寵,幸福也被扭曲。

「現在的小朋友可能考試前後都有新玩具作鼓勵,爛了、壞了也不在意,因為實在太多了。家貧的小朋友可能就為了買玩具而跟家人吵架。小朋友容易在物質上跟其他人作比較,物質定義了幸福。」

 

再生玩具店的辦公室內,擱著這幅粉筆畫,提醒著初心是為玩具重生,也令價值再生。


Paul笑說自己愛玩,也許昔日自製玩具的創意,帶來了今天的再生玩具店社企。

被潑冷水仍不放棄

Paul當日辭去工作,與拍檔親力親為負責籌劃、宣傳、開辦工作坊,他們開設的「再生玩具店」已開業兩年,現時定期在各社區跟不同團體或中心合作,讓小朋友以「一換一」形式揀選心儀玩具;又不時舉行「玩具大改造」工作坊,之前還跟餐廳合作,開設只借不賣的「玩具圖書館」,不少人支持他們的理念。

不過創業初期,Paul坦言被人潑盡冷水。「那時參加創業基金比賽,寫好了計劃書,解釋理念及如何運作,最後落敗了。幾位評審都不看好我們的計劃,有一位更批評『計劃太大,就算畀錢你都做唔到』。」既然計劃書寫好,Paul就照樣實行。「當天寫的計劃內容,我們也逐一實現,例如一換一計劃、落區開設workshop等。愈來愈多機構有興趣合作,現時都生存到兩年了!」Paul攤開手笑說。

撕去基層標籤

除了被評不夠商業頭腦外,Paul試過申請其它社福資助,同樣不成功,「現時社福機構政策仍較著重『扶貧』概念,但我們沒有特別說自己是服務基層。我相信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將基層帶回到社會整體中,而非『你無我就畀』。」Paul 將此理念放到再生玩具店中,因此他著眼的不在回收,而在於將更多玩具帶到去社區。

 「捐玩具的人很多,如送贈對象只有基層,根本處理不完,玩具只會不斷囤積。將收來的玩具帶到社區一換一,不論是中產也好基層也好,也可以交換,除去對不同階層的標籤。我們也會舉辦DIY玩具工作坊,無錢買便動手創造,要是真的有經濟困難,也歡迎聯絡我們,大家可商量能否以義工服務來換參加工作坊。就算經濟條件不理想,也可以學會付出。」


一項調查發現,6成半港童擁有超過50件或以上的玩具,近1成半更多至數不清。Paul收來的玩具已佔據整個辦公室,新的壞的也有,須暫時停收玩具。


「無錢買玩具也可以自己創造。」Paul用紙皮、膠樽、橡筋教小朋友造玩具,材料都是就地取材,而非買現成的DIY套裝再裝嵌。


市民捐來的玩具,有些只有「頭」或「身」,合起來變成一個新玩具,why not?


用紙皮、膠片、膠樽就製作到一部扭蛋機!不止小朋友喜歡,成年人見到也想玩。

重建親子間信任

被人潑冷水仍「瞓身」推動再生玩具店,除了堅持,也要有「愛玩」的性格。「我都真係幾鍾意玩。」Paul笑著承認,「我從小就不是讀書材料,文字差,但記圖畫好叻。父母困我在房中溫習,我隨手拿起些物件就開始玩。跟我一樣愛玩的朋友,有些現在開了公司,從事創作、製作等。」讀書不是唯一出路,Paul在工作坊中也想帶出這個訊息,讓家長放開點。「父母通常緊張結果,學校會評分的勞作,父母動手做了大部分。但來這裡的親子工作坊,最重要是令父母學會盡量不要介入太多,只從旁輔作,讓小朋友做設計師角色,讓他們用不同的工具,過程才是最重要。」

但父母的擔心與緊張,非一朝一夕能改變,「曾試過有對母子來換玩具,有一件是媽媽認為好的玩具,但小朋友想要的卻是另一件。最後媽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小朋友頓時放聲大哭。」

Paul試著在當中重建互信,讓家長知道小孩是有能力的。「有次活動,我帶了一堆玩具去,我特地不定任何規則,由小朋友自己討論如何玩,每人玩多久。有位家長質疑說:『現在的小朋友哪懂得分享?』但其實小朋友是懂的,他們會自定規則,叫大家一同遵守。」Paul肯定的說。Paul做的已不只是為了讓玩具重生,他笑笑道,「玩具只是我介入社區的媒界,真正想做的是改變環境,從而改變人。」

再生玩具店於暑假七、八月,推出「升級改造 x STEM教育」及「升級改造 x 設計思維」兩個工作坊,前者運用設計、製作、打磨及學習運輸帶的結構及運用,製作推硬幣機等玩具,後者透過調查、設計、供途人試用,再以回收、升級改造等方法,創作以人為本、改善資源浪費的產品或服務。
Facebook:再生玩具店


現時再生玩具店會將回收舊玩具、清潔消毒及維修,再重新包裝,在市集中以低價出售,收入用來支持營運。


Paul曾開辦過「拆玩具」工作坊,非常受大人細路歡迎。「將玩具拆開亦是一種探索,但當然要教他們重新裝嵌,不然全家玩具都會被拆散。」


小朋友玩遊戲時,會自定規則而且嚴加遵守,成年人需要做的,可能就是賦予信任。

TEXT:Ching
PHOTO:Billy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