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三歲細路哥都曉的道理,分享玩具,分享食物,分享書本,分享車和房屋?沒錯,在共享經濟概念下,只要是過剩的資源都可與人共享。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十個改變世界的概念」,著重享用大於擁有,透過善用資源,減少浪費,改善環境,對抗無節制的過度消費,讓like & share由網絡一個「掣」,變成有利經濟和生活的實踐。
享用大於擁有
據統計,2011年美國generation Y買車比率只有0.5%,而上一代則高達6.8%,這意味甚麼?「他們寧可借車租車,因為generation Y是一個share世代,網絡所有資源都可共享,甚至透過網絡平台享用現實資源。」阮耀啟博士是《共享香港》的作者之一,他認為共享經濟非常適合在香港實踐:「約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人們開始反思消費意義,厭惡過度消費,發現生活上許多東西都可以共享,不一定要私有化,於是興起了共享經濟的說法。現時香港正好有許多『閒置』資源,例如房屋、衣物、汽車、家具、剩食,又有良好的科技發展,大可推動共享經濟,讓資源更有效重新配置整合。」
循環活用 提升價值
大眾對sharing economy可能覺新鮮,其實概念最早出現於七十年代末,而在香港更曾是尋常事。舊時鄰里關係良好,小至柴米油鹽,大至家具、工具互借,甚至鄰居當時暫當褓姆幫忙託兒。只是社會愈來愈富裕,甚麼都私有化,人變得自私不信任,「共享」漸漸不復見。
幸而近年全球循環經濟及環保意識增強,加上網絡社交平台的發展,使「共享」有復甦跡象。阮耀啟說:「本地組織Oh Yes! It’s Free和平等分享行動,都在透過社交網絡平台實踐共享經濟,物件循環再用延長生命之餘,資源亦能妥善分配到有需要人手上,這是個由下而上的行動,每個人都可組織自己的共享平台,將分享由網絡帶回現實生活。」
阮耀啟又指,除了民間自發的二手書交換平台,公共圖書館亦算一種「共享」:「現在愈來愈多家長交換玩具,中央圖書館亦設有公共玩具圖書館,不過玩具不可外借,透過網絡平台,未來可外借的玩具圖書館、工具圖書館亦非不可能之事。」
三類共享經濟模式
澳洲的共享經濟提倡者Rachel Botsman曾在著作“What’s mine is yours”提出三類共享經濟的模式。
市場再流通(Redistribution Markets)
重點是將資源重新分配,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送贈他人,或作二手買賣加工,賦予物品新的價值,例如執嘢、Book x change、食德好等。這種模式的實踐者,大多關注資源永續發展,而非只為個人利益。
合作式生活(Collaborative Lifestyles)
是集中相同興趣或需要的人,共享空間和時間。co-working space共用工作間和近年流行的urban farm城市農場,都正好為吋金尺土的香港,解決因租金帶來的發展阻礙。
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 Service Systems)
常見例子是car share。據統計2012年已有27個國家共178.8萬人,享超過4萬輛車。香港第一個共用汽車網Carshare.hk亦於去年底成立,出租閒置私家車,可替車主減輕養車成本,最重要是減少碳排放,為環境出一分力。
電鑽迷思
談起共享經濟,不得不提電鑽。原來美國人一生用到電鑽的時間平均只有 12 分鐘,偏偏大部分人家中都擁有電鑽!引伸到香港,單車、衣車、焗爐、榨汁機……計一計使用量,會否覺得與其擁有,不如共享?
#417 green feature
Text‧Naomi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