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人們眷戀舊物。說那些年的鐵皮玩具好了,六七十後兒時愛不釋手,今天藉此緬懷童年,是種回憶;年輕一點的,或喜歡那份古舊質樸帶來的新鮮感,是種好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玩具,然而玩具的意義又不止於玩。陳國泰是玩具收藏家,從鐵皮玩具收藏中,他還梳理出社會狀況和歷史的演變……
入口貨是也
要知所謂鐵皮是甚麼,可從英文名入手:tin toy。Tin是鍍了錫的鐵皮,用料便宜,較能防鏽,而且看起來亦光鮮亮麗,無怪乎被用來造玩具。生產過程亦不複雜,先用機器衝壓塑形,焊接,再印上圖案或烘烤表漆便可。
鐵皮玩具起源於十九世代初的歐洲,至六十年代,內地和日本都有穩定的生產線,並出口到香港,六七十後的鐵皮玩具主要來自這兩個地方;香港本土鐵皮玩具生產商則少之又少,倒是當年在上海叱咤一時的康元玩具廠有來港設分公司。
一地一特色
「玩具代表文化。」陳國泰說得言簡意賅。依他觀察,各地生產的鐵皮玩具各有不同。「歐美的,往往凸顯他們有多富裕,二三十年代生產的火車、跑車、飛機,正是工業革命和科技發展的成果。反觀中國出品,則在提醒人們生活多苦,一把鐵皮槍上都寫上『毋忘國恥』,愛國情操潛移默化。」不過後來開始出口,這類玩具開始減 少生產,反而多了甲蟲、青蛙、小雞等動物款式,作為小孩認識世界的途徑。這些也是香港人接觸最多的款式。
國產鐵皮玩具發展史
民初:國內玩具發展停滯,西洋玩具傳入;後來一戰爆發,國民開始抵制外貨,間接加速中國玩具工業的發展。
1920s-30s:內戰爆發,經濟蕭條,但兒童教育被大力推崇,連帶玩具市場快速擴張,鐵皮玩具也有一定市場。1934年,康元玩具廠成立,翌年仿效德國和日本流行的鐵皮玩具,推出首批自家製的產品,深受歡迎。
1940s:美國貨品湧入,具象徵性的美國吉普車玩具紅極一時,除鐵皮的,還有木造版本。
1950s-60s: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玩具廠恢復生產,積極發展新品,如首批國產噴氣式殲滅機、響鈴三輪車等。這時中國玩具開始出口,直至文革前夕。
1960s-70s:文革衝擊玩具工業,玩具生產收縮。
1970s-80s:上海一直是玩具工業搖籃。文革結束後,政府重新鼓勵玩具生產。不過八十年代初,金屬玩具在世界市場走下坡,被膠製和長毛絨玩具取代。後來上海「上玩二廠」集中生產中、低檔「鐵塑結合」的新產品,如「黑貓警車」便風靡一時。
今天 重塑經典
好 奇陳國泰對玩具的情意結何在,誰知他頓了頓:「很難言明,單純是一種感覺吧。」半响,他又說:「我一直比較喜歡我們那代的玩具,或不夠現在的五花八門,但 有很多想像空間,甚至一杯水一張紙都玩得樂透。亦例如手機遊機,小朋友固然可以玩得好,可是程式一早設定好,只能跟著玩……」
事實是陳國泰 真的很喜歡玩具。原是設計師的他,想為人生轉換跑道時,不期然就想起玩具,先在1998年創立The Toys Museum,其後再有鐵皮玩具品牌SAINT JOHN,主要生產復古款式:機械人、太空車、鯨魚飛船、機械狗等。古老當時興,反應自然好,深受兒時玩家歡迎之餘,也有不少八九十後買來珍藏。
#510 metro Pop
Text: Nicky
Photo: Billy、觀瀾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