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扼殺海洋生命,不過亦可以是衣服的原料。海洋垃圾中,塑膠長期穩佔第一名,被水流沖刷、陽光分解後成為更微細的塑膠碎片;若海洋生物誤食,最終還是人類自食其「膠」。有環保品牌與漁民合作收集海洋垃圾,升級再造成不同衣服,這些來自海洋的新衣,到底可如何挽救海洋生態?
用魚網製衣,比用全新原材料少耗27%天然資源,以及少排放28%溫室氣體;而用PET膠樽製衣,則可少耗一半能源。
被海底鬼網纏住的蟹隻。據西班牙環保時裝品牌ECOALF的數據指出,海底有65萬噸鬼網,有3成魚類都被鬼網纏住。
被海底鬼網纏住的蟹和魚。
鬼網恢恢
港人最愛吃海鮮,不過你可知道命喪魚網下的生命,其實並不止海鮮?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WWF)項目經理(海洋)Patrick說:「 有些魚網會被海岸的石頭、海床的珊瑚卡住,漁民收不回來,逼不得已放棄;有些則可能是颱風來襲,漁民趕不及在安全情況下收回,遺漏在海裡……」這些意外丟落或被遺棄海中的魚網被稱為鬼網(ghost net),會纏住海洋生物和潛水人士,又會殺死珊瑚,同時卡住更多垃圾,難以清理。
網/膠成風褸
魚網的尼龍成分品質絕佳,耐用堅韌,漁民每4至6年又會替換,所以ECOALF看中魚網的特性,作風褸的原料。ECOALF視垃圾為資源,更不會放過塑膠,專門收集PET膠樽的碎片,製成厚實的外套。不過千萬別以為升級再造是萬能,Patrick指:「長時間浸泡海水、經日曬雨淋而發黃,又長滿苔蘚、霉菌等塑膠垃圾,已不宜回收或升級再造,所以還是源頭減廢最要緊。」
隨漁獲而見的魚類及垃圾。每70個膠樽或每235克魚網,可以製成1米的ECOALF織維,取代尼龍,造成各種衣物。
這是位於鶴咀的垃圾灣,垃圾多得連底下的是石灘還是沙灘也看不見。塑膠如發泡膠、包裝、保鮮紙等,整體佔香港不同海岸總垃圾量的六至八成。
垃圾何處來?
以為海洋垃圾全都是從「其他國家」漂來的?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花了兩年時間來調查海洋垃圾的數量、全港分佈等,發現不少垃圾都是出自本港市民之手,Patrick解釋:「本港岸邊、海上的資源回收都做得不足,加上市民環保意識未夠,到沙灘遊玩、遊船河等海上康樂活動都會製造不少垃圾。」所以,別再自我感覺良好了,到海上遊玩,最好也遵循無痕山野的原則,預先拆去食物包裝,並帶走自己的垃圾。
Profile
Patrick
代表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出席時尚高峰(香港)2017,與業界研討時尚界的減廢方案。
#577
TEXT‧CHELSEA
PHOTO‧BILLY、WWF-Hong Kong
SPECIAL THANKS‧時尚高峰(香港)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