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從來是光怪陸離的地方,其貌不「揚」,由於很多是私人地方,探險者不能公開地點,但憑著蛛絲馬跡都知道所在地;它處於有待發展的中間狀態,像白屋及前皇后山軍營等,無論去向是保育還是發展,都不再頹廢;近年更有種趨勢,廢墟不在深山卻在毗鄰,市區重建巨浪下吞噬的舊樓,成了暫借的頹垣。廢墟迷需要與時間巨輪鬥快,深入虎穴,用相機掀起神秘面紗,為歷史補白。

Urbex的對象從不止限廢墟,哪裡有特別的都市景致、奇幻體驗,都能吸引一眾探險家。HK URBEX群組因震憾相片短片而一炮成名,雖偶爾遭到其他廢墟迷責怪公開地點,但核心成員Ghost及Echo Delta剖白,二人外向主動,對城市急速發展看不過眼,藉著重溯歷史,讓別人發現廢墟荒廢前的可貴之處。
問二人如何找到新廢墟?Ghost笑道:「第六感!」從城市中看見舊樓沒有冷氣機,窗框破爛,加上無盡的資料搜集就尋到廢墟。像二人來到石硤尾舊唐樓,人去樓空,遺下大量雜物。Echo Delta:「這些零碎物品背後都有故事,與曾經住在這兒的人有關,但當樓房被拆,沒有相關的圖片、影片或文件作紀錄,豈不可惜?」他繼而指著旁邊空地,數月前他就在裡頭拍短片,但大廈已經從人間永遠蒸發。


到訪一個廢墟後,他們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在網上發佈:「像在看新聞,較全面。」不怕寫得太白,吸引粉絲前往朝聖,迫爆地方或惹來意外嗎?
Echo Delta也有這種憂慮:「盡量不披露交通及地址,我們有專業守則,不為破壞或尋刺激,只想拍照拍片,其他人說不定會去噴塗鴉。」
探索廢墟行規
廢墟迷潛入廢墟會驚動物業擁有者,或引來蓄意破壞的人,因此訂下天條,世界通行:
-可以公開地點,但儘量不提實際名稱
-不公開地址及到達方法
-不移動廢墟物品
-不取財物
-等待時機,不與保安正面衝突

地點成謎,會否難以引起群眾關心?「我們都跌入這種矛盾中,怕它太受歡迎,又怕它被人遺忘,當面對極速拆卸潮,似乎最低限度是用相片保育,然後教育人們香港不止有商場。」歷史洪流中,有廢墟變成新建築,有地方丟空荒廢,在這個川流不息的循環,相片是最不擾人,最恰如其分的憑證。
Follow
Ghost及 Echo Delta
www.facebook.com/hkurbex
本地廢墟探索者、攝影師、短片製作團隊,成員共5人。
推介外國廢墟攝影師
Jonny Joo
www.facebook.com/JohnnyJooPhotography
(美國年輕廢墟攝影師,認為廢墟攝影能呈現人類在建築裡的生活痕跡。)
TEXT.LING PHOTO. FRANKY & HK URB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