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遺症可導致說話障礙、吞嚥障礙、行動及肢體活動障礙等等,因而影響日常生活。要恢復中風後的活動能力,復康人士應把握中風後首3個月的復康黃金期,積極進行復康治療。除了復康運動、物理治療以外,配合中醫針灸及穴位按摩,中西療法相互協調,有助促進復康進度,讓中風復康人士重投正常生活。
中風患者因為腦部組織受損而影響肢體協調和平衡等方面的能力,會出現如單側軟弱無力或無法移動、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等活動障礙,藉著物理治療可改善或恢復活動能力。一般而言,中風程度不論輕或重,也應該盡快接受治療,因為時間愈久愈容易產生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問題,除非情況嚴重得無法接受早期治療,否則應把握中風後首3個月為「復康黃金期」,因為及早治療的康復情況會更為理想;情況嚴重的復康人士也應該在家人的協助下,多做肌肉按摩及關節運動,以延緩肢體衰退的情況。
物理治療師會因應中風復康人士的病情進行評估及設計針對性的運動訓練,有上下肢肌力訓練、平衡感訓練、肢體協調訓練等,讓復康人士重新學習控制肢體,從而改善肢體的活動能力。以下簡單的家居運動,有助輕度中風的復康人士進行日常的家居復康鍛鍊,提升復康進度。
物理治療師運動小貼士
坐著踏步(適合輕度中風患者)
步驟:
1.盡量貼著椅背,坐在椅上
2.左右腳提腿踏步,重覆約20次
次數:20次為一組,休息1至2分鐘再進行下一組,每次做3至4組,隔天進行
注意事項:量力而為坐著踏步,踏步時保持腰部挺直
針灸是中醫治理中風的常見方法之一,療法包括針法、灸法、拔罐等,可為患者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以使癱瘓的肌肉逐漸恢復活動能力。「針法」常用的有毫針刺法,是運用毫針刺激穴位,「灸法」常用的有艾灸,是燃燒以艾葉製成的艾炷或艾條等,利用其溫熱感刺激經絡穴位。引述浸大中醫的資料,針灸療效已為長期的臨床治療實踐所肯定,現代醫學亦研究表明,針刺的介入,能改善腦部的氧代謝、增加腦血流、血糖供應、保護中樞神經元、減少腦神經元的凋亡;通過改變外周刺激的輸入,還能促進大腦皮質功能區的可塑性重組,激活大腦固有的神經通路,從而減少致殘率,促進中風患者的復康進度。中醫師提醒針灸治療必須經由註冊中醫師診斷後施針,切勿自行處理。
中醫學把中風分為「中經絡」及「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著重調神通絡,行氣活血,以針刺為要; 「中臟腑」著重醒腦開竅 , 閉証重開竅啟閉,只針不灸,採用疏泄病邪的「瀉法」。 瀉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或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針法。脫証則重回陽固脫,重用灸法,採用補益正氣的「補法」。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針法。
治療中風的常用穴位有合谷、尺澤、委中、三陰交等,除了針灸,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亦可每日按摩上述穴位5至10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中醫認為以針灸配合按摩手法,比單靠穴位按摩的效果更佳,而中風復康者的病因及體質各異,治療方法必須按實際情況經由註冊中醫師診斷。
合谷
穴位位置:手背虎口,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處
尺澤
穴位位置:肘窩橫紋中央,大筋外側凹陷處
委中
穴位位置:膝膕窩正中橫紋,兩筋間凹陷處
三陰交
穴位位置:足內踝尖直上3寸
中醫認為中風的復康,跟人體正氣及經絡疏通關係密切,因此會按病情需要使用具袪風、通絡、止痙功效的中藥材,如蘄蛇、烏梢蛇、天麻等;若與牛黃、熟大黃、血竭等配伍,可用於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疼痛、筋骨不利、手腳麻木、行動不便。
天然牛黃色澤棕色偏黃,斷面分明,質地鬆脆, 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功效
更多健康資訊:https://cm.tongrentang.com/
撰文:銅人仔
專業審稿:香港註冊中醫徐醫師
專業審稿: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黃先生
以上信息由北京同仁堂贊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