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人生必經階段,是指停經前後的一段日子。衛生署資料顯示,香港女性停經中位數為51歲。女性於45至55歲期間,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逐漸減少,月經周期及經血量因此變得不穩定,若情況持續,而其後超過1年或以上沒有來經,就是收經。一下子的身心變化,讓不少更年期女性顯得不知所措,甚至出現無力感;生理不適、情緒波動,更可能影響日常社交。除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積極調節心境,不妨配合中醫飲食保健和穴位按摩,紓緩更年期各種不適,順利走過這歲月關卡。
更年期症狀繁多,包括潮熱多汗、頭痛頭暈、易倦失眠、經期紊亂、心緒不寧、煩躁易怒等;而骨骼疏鬆是常見的問題,須勤加補鈣,根據家計會指引,成年人每天需約1,000毫克鈣量,更年期時則需約1,200毫克(一杯250毫升牛奶約有250毫克的鈣),平日可多進食牛奶、乳酪、芝麻糊、布包豆腐、罐頭茄汁沙甸魚、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此外,泌尿系統肌肉亦開始失去彈性,易致尿頻或輕微遺尿,建議多做強化盆骨底肌肉的運動,以改善問題。橋式挺臀:
作用:重點鍛鍊臀部肌肉及改善髖關節活動能力,有效預防、改善骨質疏鬆情況。
次數:20次為一組,休息1至2分鐘再進行下一組,每次做3至4組,隔天進行。
步驟:
1.仰卧平躺,雙腿屈膝,雙腳分開並腳掌著地,雙臂於體側平放。
2.收緊腹部及臀部,並向上挺起,集中髖關節運動。
3.稍停片刻,感受臀大肌收緊,慢慢回到起始動作。
小貼士:挺臀至膝、臀部、肩膀三點成一直線;持續收緊臀部。
中醫稱更年期的身心變化為「絕經期前後諸症」,因腎虛而起。《黃帝內經》提及女性於七七四十九之齡,天癸(腎臟中的精華物質)用盡枯竭,失去生育能力。要掌握更年期調養之道,必先了解「腎為先天之本」之概念 —— 人體生長、發育及衰老,均受腎中精華物質主導,腎精隨年齡消耗,浮現各種衰老現象。
可從飲食方面調理腎虛,中醫提醒腎虛分為「腎陰虛」、「腎陽虛」、「陰陽兩虛」。陰虛,代表津液不足,容易火旺,滋陰為主,若錯用溫燥藥材,如抱薪救火,加劇腎臟虧損。陽虛,則應補陽,因病者畏寒怕冷,如誤用滋陰藥材,有可能會雪上加霜。補腎前應先了解自身狀況,並在註冊中醫師指導下進行。
|
腎陰虛 |
腎陽虛 |
主要症狀 |
腰膝酸痛、頭暈耳鳴、聽力下降、口乾咽燥、失眠煩熱、晚上出汗、尿黃、大便乾結 |
腰膝酸冷、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四肢冰冷、水腫、小便不順暢或遺尿、不孕 |
飲食建議 |
避免辛辣及煎炸等溫熱食物,可食用銀耳、百合等 |
少食生冷,可食用杜仲、巴戟等 |
湯水推介
|
沙參百合安神湯(2人份) 功效: |
杜仲紅棗雞湯(2人份) 功效: |
此外,足夠休息對更年期亦非常重要,長期熬夜或工作過勞,易使腎精早耗,若未及早調養,不僅牽連其他臟腑,加速衰老,或令更年期提早出現。可參考「子午流注」經絡理論,以12時辰對應人體12經脈,從而設定休息時間。
亥時 |
相應三焦經 |
該上床就寢 |
子時、丑時、寅時 |
相應膽經、肝經、肺經 |
黃金睡眠時間 |
中醫有說「百病生於氣」,煩躁、焦慮、多疑的更年期症狀,易影響「氣」之運行。氣運行不暢會使不同臟腑功能失常,須學習調整情緒,保持積極豁達的心境。而潮熱是最典型的更年期症狀之一,令人煩躁不安。由於血管擴張,燙熱感覺由胸口擴展至頸和面,並會渾身出汗,且每每突襲,一天更可出現數次,讓人防不勝防。按摩太溪穴或勞宮穴,每日2次,每次按壓30下,有助紓緩潮熱不適。
功效:益腎降火
位置:足內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瀉火寧神
位置:掌心,第2及3掌骨之間
養身孖寶 更年期好幫手
古時被受女性推崇的珍珠粉,不但是養顏聖品,也能紓緩更年期症狀,時至今日珍珠粉仍是各大女性的養生法寶之一。珍珠粉性味咸寒,能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驚安神,尤對更年期出現的心煩和失眠等問題有幫助。質地愈細緻的珍珠粉愈易被人體吸收,挑選時要多加留意。同樣備受宮廷貴族青睞的白鳳丸,則能補氣、養血、調經,主治氣血兩虧引起的身體虛弱及腰膝酸軟,除作女性周期問題的日常調理外,對女性更年期出現的生理問題亦有很大的幫助。
更多健康資訊:https://cm.tongrentang.com/
撰文:銅人仔
專業審稿:香港註冊中醫徐醫師
以上信息由北京同仁堂贊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