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電影的界線一直難以劃分,若我們細心留意,其實早在工業革命開創以來,電影中就環境破壞與保育的論述其實從未間斷。隨著近二十年全球暖化由理論變成現實,我們切實地透過肌膚感受到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潛在危機,環保電影才正式自成一類,史無前例地活躍於大銀幕之上。
環保與電影之所以能一拍即合,只因環保議題為電影提供了一個看似貼近現實的末日架構,讓主打刺激冒險的災難片來得順理成章,有價亦有市。我們開始相信洪水風暴隨時只在《明日之後》(2004),曾經一度擔心自己有沒有被選上,在《2012》(2011) 結束前登上救世的中國方舟,即如星爺亦破天荒在慶歲片《美人魚》(2016)中注入保育元素,不經不覺間,環保已成今日電影業炙手可熱的主旋律。然而,官能刺激過後,步出黑房,這些電影有甚麼留給我們?
虛構的故事,只會停留在虛構的光影之中,唯獨有一班電影工作者不轉彎抹角,親身走遍大江南北,實地考察、記錄我們身處的藍星球現況,並作出開拓綠色新生活的各項嘗試。主流的《The inconvenient Truth》、《before the flood》大家未看過也必然聽聞過,但只看美國的作品並不能看到故事的全部。本回我們從世界各地取材,特別選出五部分別來自中、台、日、美、法的環保紀錄片,一眾電影人借鏡頭直擊話題重心,只不過是希望提醒我們:This is not a drill. THIS IS HAPPENING.
台灣:《看見台灣》
島嶼的美麗與哀愁
福爾摩莎、寶島、台灣,歷史給予這片土地很多名字,香港的年輕一代透過天燈、夜市和太陽餅來認識她,外國人視這個果物豐盛的島嶼為亞洲的後花園,活在資訊片面而斷裂的大世界裡,我們有認真觀看過台灣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紀錄片《看見台灣》立意「高昂」,全片採用高空航拍技術拍攝,透過空拍攝影師齊柏林的鏡頭,觀眾猶如飛翔在台灣上空一樣,把島國的高山、海洋、湖泊、溪流、森林、稻田、魚塭、城市等景觀無差別地盡收眼簾,首次如此宏觀地欣賞、正視這片土地的美醜稜角。
《看見台灣》由名導侯孝賢監製,齊柏林導演和攝影。此片的意義並不只在於讓我們看見媲美National Geographic級別的台灣美景,同時亦忠實呈現出島嶼的傷痕與哀愁,包括自然環境受到人為開發而造成的種種變遷、破壞和傷害。林木由翠綠褪成灰白,海洋積聚了一層層的污染物,身在都市中的人們大概無法想像,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其實為環境造成如此大的壓力。而那些過度發展造成的破壞,急切需要被看見、被正視,然後呢?「讓我們更深層地思考台灣未來的環境要如何去保護。」生態作家劉克襄就以此歸納出《看見台灣》的積極意向。
《看見台灣》
導演:齊柏林
編劇:崔企川
旁白:吳念真
片長:93分鐘
上映年份:2013
中國:《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
你我同步呼吸這一口氣
不是感應,更不是泳兒。是前央視記者柴靜於2015自資拍下的紀錄片《穹頂之下》。「空氣沒有牆,我們在穹頂之下有著同呼吸共命運。」因為懷孕的契機,前記者柴靜不得不思考我們正把一個怎樣的天空留給下一代,遂展開了中國大陸霧霾問題的深入調查,不惜走訪各地,深入制度與鋼場拍攝採訪,以歷史第一人的身份揭露霧霾之災的真相。
電影以一半紀錄片、一半講座的形式進行,由柴靜現身說法,就「什麼是霧霾?」、「它從哪兒來?」、「中國該怎麼辦?」三大範疇,分別闡述她在採訪拍攝中的種種發見,寫成一份現代人無法忽視的空氣考察報告。電影最大的價值,是引起觀眾的思考,從而改變社會的不公制度。《穹》自推出以來就備受熱議,一時間掀起全中國就PM2.5的廣泛討論,輿論效應不絕。由於影片題材敏感,揭露了環保部門失當、國企壟斷、政商勾結和做假賬等核心問題,上映不久就被官方斷然批評為失實報道,隨後更在大陸遭全面禁播,欲蓋彌彰得有點難看。香港讀者較幸運,仍可在YouTube上觀看。
產業污染是世界議題
不止中國大陸,原來全世界國家都曾經在工業時代經歷了空氣污染的災難,例如英國在1952年發生的煤煙污染事故,日本在高度經濟發展期因產業活動所排出的有害物質而引起的四大公害病等等。影片沒有刻意抹黑中國國情,反而宏觀地分析、比較,讓國人能在政商聯手欺蒙中覺醒過來,體現出文化中國應有的愛國情操。
只要偏南風一吹,空氣就會連帶著污染物而來,遠離工廠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相繼受到污染,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
導演及旁白:柴靜
片長:104分鐘
上映年份:2015
美國:《熟男減碳日記》
拒絕當「廢中」
紀錄片不一定每每都執重大是大非,身體力行,從自身出發,修正生活點滴中的流弊和浪費,往往才是改變的關鍵。這部名為《熟男減碳日記》的美國小品電影把故事收窄至一個一家三口的溫馨家庭,真實記錄作家爸爸Colin Beavan如何在一年間放棄所有現代生活所帶來的便捷舒適,謝絕電力和煤氣等不可再生能源,挑戰零污染、零碳排放的終極綠色生活,向「廢中」說不!
整個企劃為期一年,環保很偉大,但生活還是要過,妻兒還是要養活,是以主角Colin Beavan必須不斷思考和發明環保手段來應付日常需要,當中包括學習友善土地的農耕方法,自給自足;同時又自製一台三座位的環保自行車,設計很原始地靠人力推動,雖不完美但至少可行。這個天馬行空的減碳企劃讓Colin Beavan的妻子和小孩都體驗到綠色生活的可能性,而遠離科技產品的同時,亦間接增加了家庭的相處時間,無形中加深了彼此間的羁絆與連繫,何嘗又不是回歸自然的一種哲學?
清洗碳足印
我們都會問,真的有人可以做到完全零污染嗎?近年經常出現碳足印(Carbon footprint) 一詞,其實與主角Colin Beavan的實驗理念一樣,就是思考更多選擇背後隱藏的環境壓力和影響,然後有意識地揀選更友善、更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生活模式。
《熟男減碳日記》No Impact Man
導演:Laura Gabbert / Justin Schein
主演:Colin Beavan / Michelle Conlin
片長:93分鐘
上映年份:2009
日本:《Friends After 3.11》
重返成為核災區的家園
岩井俊二,一個無需介紹的名字。相隔二十多年仍然憑藉《情書》而站穩純愛電影翹楚之位,影迷奉他為神,說他總能把青春的青澀、無助與壓抑拍成清新無菌的聲音影像。神、名導演不過是虛相,岩井俊二心裡最根本的一塊,是他在東北的家鄉宮城縣仙台市中的成長經歷。311事件發生後,鄰近福島的仙台市備受核污染的嚴重威脅。熟悉的土地和生命,在一夜間忽然薄如蟬翼,令岩井俊二感觸良多,遂決定以紀錄片的模式講述震後福島的實況,並號召了日本知名演藝界人士與專家學者,一同探討綠能科技完善的今日,日本仍要把國民的福祉置於核能危機之下嗎?
這部紀錄片名為《friends after 3.11》,顧名思義,就是在大地震發生後,岩井俊二與一眾有緣相逢的朋友會面,在連串訪談中,側映出日本人災後的心理變化和盼望。當中有演員山本太郎、城南信用金庫理事長吉原毅、《核能發電的謊言》一書的作者小出裕章及多位工廠職員和環境能源研發者等等,從生產前線、企劃到社會大眾,各自表述對日本的現在和未來抱有的看法和主張。在影片後段,岩井俊二帶領年輕一代反核運動份子重返已成為核災區的家園,不能回避,這是他的執著。
《Friends After 3.11》劇場版
導演:岩井俊二
主演:小出裕章 / 上杉隆 / 武田邦彥
片長:131分鐘
上映年份:2011
法國:《自己地球自己救》
為時未晚
看多了紀錄片,相信大家都會慣,未看就猜到套路,離不開找一堆專家搬出嚇人圖表和數據暗示危機降臨,一時間,誰也無法與日常生活建立連結。《非常盜》《希魔撞正殺人狂》的法國女星瑪麗蓮洛倫表示有同感!懷孕期間她為孩子未雨綢繆,聯同一眾理念相約的電影工作者,一同遊走世界各地,搜羅現行甚或是從未被發掘的綠色生活可能性。
《自己地球自己救》沒有以往紀錄片的嚴肅沉重,反而充滿陽光輕快的氛圍,觀眾將緊隨瑪麗蓮的團隊穿梭世界各地,尋找食物、能源、交通、經濟、教育、民主等範疇的新奇妙法,在Trail & Error的詼諧實驗中悟出環保真諦。你知道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既沒考試也沒評估嗎?你知道法國實施綠色節約政策後,在20年內已賺了6百萬美元嗎?其實方案一直都在,只差在我們有沒有嘗試理解與承擔的勇氣。自救、自決理念動聽,當談到實際行動時,不妨效法瑪麗蓮的環保之旅,身體力行去試吧!

《自己地球自己救》Demain
導演:Cyril Dion / Mélanie Laurent
主演:Mélanie Laurent / Anthony Barnosky / Olivier De Schutter
片長:120分鐘
上映年份:2015
TEXT:一樹
PHOTO:Taiwan Aerial imaging inc.、各電影公司及網絡圖片
#547 metro Pop 綠活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