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狂

一程車,讀什麼好?

法國人類學家Marc Augé提出過一個概念,那些能創造回憶,跟歷史與個人身分有關之地才稱得上是地方(place);那些水過無痕,身處其中純屬過客的則是非地方(non-place)。人在路途上總會置身在不少non-place中,長途(如機場)短途(巴士 / 港鐵)如是,但如果在過程中讀到一篇好文一本好書,non-place是否就有了意義,可升格做place呢?以下幾位創作人分享他們在路途上閱讀的時光。

1.1
何建宗 浸大人文及創作系研究助理教授

從小到大最常搭的肯定是巴士,小時候從鰂魚涌家到新蒲崗的婆婆家;現從屯門家到旺角再轉車回浸會大學,也總搭巴士。車上看書的習慣其實建立得很晚。大學二年級的暑假,我做暑期工,當貿易公司速遞員,每天早上回公司拿一大包文件,然後就來回港九新界,而所謂速遞,其實也不趕,所以我有很多時間在路上閱讀。不記得最後讀了多少本書,只記得有次下大雨,沒傘,書跟文件都濕透了。我總覺得只要帶著書持續地看,甚麼類型倒沒所謂,當然讀散文和詩,忘記下車的機會較小。

最近出門都帶著這本《瘂然詩集》 ,因為看了《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中有關瘂然的紀錄片,喜歡了他的人和文字,「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之必要……懶洋洋之必要……」

《瘂然詩集》
《瘂然詩集》
2.1
可洛,本地作家 / 寫作班導師

由教寫作班開始,由於每天要到不同的學校去,在路上的時候變多了,就開始建立在路上閱讀的習慣。其實大部分書都適合在路途上讀,只要不是太大太重,我通常會在出門前隨手拿一本在書桌上的書。我是基督徒,也會在手機上讀《聖經》。最近,在路上讀的是梨木香步的《家守綺譚》,這小說講述一個文人住在一幢老房子裡,與各種妖怪相遇的故事,可看成是日本的《聊齋誌異》。

《家守綺譚》梨木香步著
《家守綺譚》梨木香步著

 

 

 

林輝,旅遊狂熱者 / 文字工作者
林輝,旅遊狂熱者 / 文字工作者

路上閱讀的習慣,要從初中時說起。那時上學放學都要走好一段路,我會拿本在圖書館借的書邊走邊讀,而練成不被車撞死的特異功能。走路時和在交通工具上更是我主要的閱讀時間,有時甚至比靜靜地坐下來讀書更能集中精神。另外自17、18年前第一次去旅行開始,我也習慣至少帶一兩本書去旅行,然後又很喜歡去旅行時買書。我特別喜歡在旅行時看別人的遊記,當自己在一個新的地方,同時好像身處平行時空般看別人在另一個地方的旅程;還有與旅遊目的地有關的歷史、文化等書籍。最近在路途上陪伴我的是我幾位朋友寫的書,他們熱愛旅遊,亦是馬拉松發燒友。我本身沒有對跑步沒特別興趣,但看著他們在不同地方邊跑邊遊歷的心得,也覺得這種旅遊模式挺有趣。

《馬拉松‧歎世界!》莊曉陽、Edkin、Frankie著
《!》莊曉陽、Edkin、Frankie著

 

3.1
阿塗,插畫家 / 平面設計師

路上閱讀的習慣始於中學時期,那時乘巴士回家,車程不短卻無人陪,閱讀自然變成解悶良方。我本身不怕嘈吵,在車上看書又不會暈車浪,反而近年最大的障礙是港 鐵車廂太擠迫,不方便。而且有了智能手機後上網成癮,減少了紙本閱讀。我覺得漫畫、雜誌、散文及短篇小說等書籍比較適合在路途上閱讀。而我則沒偏好特定種 類,都是讀正在讀的而已,相信書的內容有趣才是先決條件。最近在路途上讀的書是本地惡搞漫畫大師甘小文的《大神們的武林》,以武俠奇情故事包裝,實質是反 英雄主義,諷刺香港時弊,兼具教育意義的搞笑漫畫。雖然坐車要忍笑很辛苦,但好看的書一開卷就停不了。

《大神們的武林》甘小文著
《大神們的武林》甘小文著

 

 

 

Text*Nicky

節錄自#492 metro Pop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