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忙工作、忙應酬,三餐總是隨便吃,其實吃不好不但有礙腸道健康,連帶大腦也會被影響,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腸道內的微生物能影響大腦功能及情緒。所以,想心情好,就要靠健康及均衡飲食習慣來調整腸道裡的微生物。
腸道微生物對情緒的影響
個人經驗之談,當心情不安或情緒緊張時,腸胃特別容易不適,肚痛、肚瀉等腸道問題更會接二連三地出現,這是因為腦部持續釋放出緊張信號令腸道受到刺激,可見腦部與腸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營養師Kathy指出,現時有一些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平衡對大腦情緒會有影響。當腸道壞菌太多時,會造成腸道發炎,繼而導致腦部免疫細胞也出現發炎反應,令認知和和記憶功能受損。而且有9成血清素是由腸道生成,血清素是幫助人體調節情緒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所以多進食膳食纖維和益生菌的食物,可以保持腸道微生物平衡和腸道健康,亦對精神健康有着正面幫助。
健康飲食能改善心理健康
營養師Kathy表示,飲食和心理健康確實關係密切,因為良好的飲食習慣能夠幫助我們維持情緒穩定和健康的心理狀態,亦能減少焦慮、抑鬱、緊張等情緒。近年有不少研究針對飲食習慣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以下有幾個例子可證明。
1.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指出,進食較多蔬果類及高纖維食物能夠減少抑鬱症狀。
2. 澳洲麥覺理大學研究指出,如果將由加工食物、高糖分、高飽和脂肪組成的飲食組合改成多蔬果、低脂肪蛋白質和低精緻澱粉,並減少攝取糖、脂肪和加工食物,3星期內便可以將壓力及焦慮水平減低1/3至一半,有助改善及穩定情緒。
3.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一項針對學生的研究發現,每天進食5份或以上蔬果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佳。
改善腸道微生態 由改變飲食習慣做起
均衡飲食能夠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素,維持身體正常運作,同時能保持情緒穩定和良好的心理健康。Kathy建議,均衡的飲食模式應該要多元化、包含澱粉質、蛋白質、優質脂肪、膳食纖維、維他命、礦物質和水份各類必需營養素。大家應該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活動量及工作來安排進食適量的食量,並應避免進食高糖、高脂肪(尤其飽和及反式脂肪)、高鈉的食物。
更多相關文章:
「粉跑Pink Run.HK」 一起關注遺傳性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