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KOL雪姨一則點評迷你盆菜的影片引起了廣大迴響,片段中,她批評基隆茶餐廳盆菜的髮菜份量太少,更藉此大賣生髮水廣告,惹來不少負評。然而,你又是否知道,大家常吃的「髮菜」,雖然是新年的好意頭食物,於盆菜、髮菜蠔豉等菜式都能看到它的蹤影,但其實它生長在沙漠地帶,具備為土壤保水、固沙的作用,若然過度採挖破壞土地,沙土會更容易被風吹起,加速荒漠化的情況!故為了環境著想,大家最好還是少吃為妙。
破壞環境 得來不易
「髮菜」,烏黑的外型似毛髮,因其諧音「發財」而帶來好意頭。它是寄生在荒漠植物底下的菌類,具有耐乾旱、耐寒冷和高溫的特點。在中國內蒙古、寧夏、陜西、甘肅、新疆等地的草原和沙漠地區,雖然環境乾燥貧瘠,但過去亦曾以盛產髮菜聞名。
當地的農民一般生活水平較低,為了賺取收入,他們都會使用長耙子採挖野生髮菜。可是野生髮菜得來不易,每16個足球場面積的土地,頂多只能採集到約75.6克髮菜,過度開採不只會對土地造成嚴重破壞,寸草不生,挖鬆了的土地使沙土更容易被風吹起,每當沙塵暴來臨時,荒漠化的範圍更會因此而擴大。因此,不少環保團體都建議大家停食髮菜,中國國務院亦早於2000年嚴格禁止人民採挖、售賣和出口髮菜,希望能減緩沙塵暴和荒漠化的情況。
沙塵暴
「假髮菜」充斥市面
另外,由於髮菜供應量大不如前,野生髮菜價格高昂,而現時市面上有售的髮菜,竟出現了不少仿製品。香港消委會曾於2009年進行調查,發現市面上有商人將澱粉、海藻酸鈉或玉米鬚染色製成「假髮菜」,矇騙消費者。因此,既然有買到「假髮菜」的風險,再加上為了環境健康,建議大家還是以其他同樣好意頭的食材,如「蠔豉」、「蓮藕」等作代替品,盡量少吃髮菜,救救地球。
[[[related_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