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藝術家最為人稱道的地方往往不是手藝,而是從零開始,無中生有的獨到眼光與才華。常言道,靈感在大自然中俯拾皆是,以沙作畫、以葉作布,來自加拿大的藝術家Michael Grab就以石頭為建築材料,堆疊成一座座反物理規律的珍奇石塔,形態仿似將時間凝於一瞬。這項疊石藝術的精妙之處,在於不使用任何額外的工具,單靠人手來巧妙找出石頭間的平衡點,再借地心吸力來固定結構,Michael 自己就稱這項魔法為「重力膠水」(Gravity Glue)。
Hold Your breath 讓專業的來示範!
疊石藝術家 Michael Grab
疊石,在外國被稱為 “Rock Balancing”或”Stone Balancing”,在日本就有「石花」之美名,是一項將不同形狀的石頭堆疊成一體,考驗創意、技法、耐性和專注力的藝術禪修。本回主角 Michael Grab 屬全球5位專業疊石藝術家之一,年前創立網站Gravity Glue,與世界分享他的野外創作。作品遍佈全球,屢獲邀請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積極推廣疊石藝術。
大自然的黏著劑:重力膠水 (Gravity Glue)
一件件疊石藝術品,靜止佇立於流動的河水之上,看起來猶如只是相片中才有的時間凝結一刻,難怪疊石常被譽為挑戰物理的「不可能之藝術」。無論走到哪兒,Michael 都堅持以純手工創作,黏合與穩定的秘密,原來就是我們熟悉的地心吸力。「每塊石頭看似大相徑庭,其實表面都有三個支撐點。創作前,我會先搜羅有潛質的石頭,然後摸上手,感受其質感、稜角和重量,找出石頭間的兼容性與最佳支撐點,再嘗試以不同角度砌起石塔。」
Michael 強調,自己不是建築出身,創作往往都是由直覺和體驗主導,他發現,石頭的缺角往往都能成為良好的支點,再凹凸不平的石塊亦亂中有序,只要找出當中的規律,就能疊出看似違反物理、不可能的建築組合。
順應自然 心境先決
「萬事起頭難,相信每個人起初疊石都會先經歷一番失敗吧!別看我現在好像已駕輕就熟,其實技巧都是從日積月累的嘗試中慢慢累積而來。每次創作,我都會鼓勵自己行前一步,嘗試推進自己的極限,開闢新的創作空間。」Michael現在回看,早期作品無論是難度或設計,其實都不那麼複雜,質感簡約而溫和。隨著成就感逐步累積,他才慢慢開始挑戰高難度的疊法,十年功夫,手勢技法固然重要,但平衡之道欲速則不達,練成大器更需要平穩的心境進化。
「所謂不可能,只是一種心境。透過耐心和練習,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領悟到一些本來看似不可能的建築架構,將之實現出來。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習如何與挫敗感共處。」
Michael笑言,嚴格來說,疊石沒有一個實在的目標和終點,講求感受實在、純粹的當下, “To live in the moment”。「有些人視疊石為運動,我會說是藝術創作,更是屬於我的『瑜伽靈修』,這些都是技巧以外最美麗的得著。」
疊石之道,該從何入手?
談到落手落腳去做,Michael直言疊石沒有一套既定的SOP程序,做法比較軟性,講求氣氛、感受和直覺。「學習去相信你的感覺,然後就去做吧!」Michael表示,疊石不一定是閉門造車,有時他亦會在眾人圍觀下創作,有時又會是在山澗間的獨腳戲。然而,無論周遭環境怎變,他都樂得清靜自在。
熱鬧與清幽,看似兩個平行世界。很多人一看到疊石這種猶如動手術般講求專注力的精細活動,都會傾向認為必先逃出繁囂都市,遠離人潮與孩童干擾始能成事,事實是如此嗎?對經常在人前表演示範的Michael而言,無需執意覓尋世外桃源般的靜謐之土,在不同風景下疊石,各自有不一樣的動人旨趣。
「在大城市要找到適合疊石用的石頭是一件頗困難的事,在我印象中,香港同樣予我這份感覺。去年夏天,我到訪香港創作,令我意外的是,這兒其實擁有不少優美高質的沙灘,這兒的花崗岩色彩豐富,石質表面都被海水磨平,顯得尤其奪目亮麗。」據 Michael 觀察,石頭種類(Rock Family)會因地方差異而各有不同,就好像一地的風土人情一樣多元獨特。「有時我會去想,石頭不但是大自然瑰寶,更蘊含著一地文化的靈魂,如你有心,自能從中讀出不少故事來。」
大師傳授 疊石心訣公開!
一.收集你喜愛的石頭,坐下,開始天馬行空的堆疊。
二.疊石組合千變萬化,手法因人而異,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三.新手可先一切從簡,掌握手感過後,再循序漸進地朝向複雜的結構組合挑戰!
疊石禪:擁抱完美的不完美
美好的藝術品,任誰都會想珍而重之,巴不得放入真空玻璃櫃中永久保存下去。疊石與美術館藝術品間最大的分別,是他的短暫性。石頭以巧妙的位置排列而聚合成一體,風一吹,水一撲,隨即消散,回歸塵土,任憑你多努力也留不住半秒。創作超過十年,Michael見證過無數壯麗作品的誕生,與此同時,亦將作品的自然凋零捧在心頭,淡然接受。
「生與死,就像是銅幣的正反般一體兩面。認識、接受萬物的起與滅,無疑是疊石和禪修的核心課題!」
疊石不但只是一項藝術或運動,更獨具禪意。話題至此,Michael特別用上 “impermanence” 一詞,概念等同佛家常說的「無常」,意指世事皆有命數限期,沒有例外。筆者不期然想起《重慶森林》裡頭教人難以釋懷的「鳳梨罐頭」,Michael 認為,有些人因無常而感到稀虛,他卻以平靜心態面對,就算是十分滿意的疊石作品,拍過照、感受過,就會安然迎接作品的崩塌。
曇花一現之美,他視為完美的不完美,有時甚至會自己推散石群,親手為作品拉下終幕。
Michael自言,不能強求作品留存,那就以攝影來「結晶化」(crystallize)當下一瞬。時候到了,就讓成品順其自然散滅。「疊石是一項心靈覺醒的藝術形態,能讓人學會聆聽、感受及謙虛待物,順應自然法則。在香港玩疊石,好比一支與微風與浪潮的親密舞蹈。和自然相處多了,人就會慢慢明白,It’s ok to not be in control.」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著作《金閣寺》中寫下名言:「美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怨敵。」對美的追求,或緊抱在手,或超然物我的放手,美與毀滅相扣,本回就在Michael的石塊藝術中,獲得道法自然的新體現。始才發現疊石之道,從頃刻山水之美景,到內在靈性的昇華,處處皆滲透著人生的醍醐味。若一葉能知秋,一石又能知命嗎?讓我們從堆砌實踐中覓求答案吧。
TEXT: 一樹
PHOTO: Gravityglue.com、All Copyright reserved by Michael Grab
立即登記成為夠Green會員,獲取「買得綠」商戶的獨家消費優惠!
詳情請登入:https://bit.ly/2LMI2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