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檔口和簷篷是大牌檔的標誌,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全部大牌檔必定是綠色的,難道有法例規定?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副教授李浩然博士指:「40年代全世界只有少量油漆大廠,因為當時準備打扙,工廠都囤積及生產大量戰爭需要用上的顏色,包括綠、棕、黑、灰等。戰後50、60年代,香港處於第三世界的殖民地,有大量貧民,中產佔極少數,沒條件發展消費式經濟,尤其政府管理的公共設施,必需以經濟為原則,便選用最便宜的油漆,即是戰時用剩的顏色,因此不止是大牌檔,連街燈柱、欄杆、報紙攤檔,甚至公共交通工具,如電車,都塗成墨綠色,後來演變成傳統。」李博士喚醒了一段漸被遺忘的歷史,當時除了大牌檔是綠色,大部分建築及設施亦然!此外,亦相信因為綠色較棕、黑、灰鮮艷,對做生意的大牌檔而言較搶眼吸引,因此選用綠色,漸漸成為傳統。
綠色是歐美軍事車輛的主要顏色,作保護色,如海防博物館的二戰英國彗星型坦克,就是二戰時的綠色。
五、六十年代香港電車典型塗裝。
連山頂纜車(已退役)都塗上軍綠色。
綠色的舊式報紙檔。
戰後五、六十年代唐樓的木窗框都是綠色。
天星渡海小輪亦然,現時是傳統顏色。
TEXT: 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