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John Berger於著作《Ways of Seeing》說,我們所看的和所知的並不經常吻合。比如黃昏時分,知識告訴我們身處的地球正移離太陽,但眼睛所看到的卻是太陽「下沉」的景象。本地藝術家郝立仁(Benjamin)多年來喜愛以泥土及植物等自然物料作主要媒介,透過視覺藝術突破固有觀點,嘗試呈現肉眼難以「看見」的真相另一面。
創造視覺藝術實物是引子,變化才是作品的重要部分,因眼前事物無一能夠逃脫流變這條大自然定律。
《再閲植物繪Unleash the Plant from Deep Within》作品所用的畫紙,為回收再造宣紙。展覽結束後,加入芝麻種子,放進泥中可種出芝麻葉。
Q:視覺和色相之於你有甚麼意義?
A:對於視力正常的人來説,視覺是最直接迅速接收畫面資訊的感官。透過視覺,我們觀察;其誘發的好奇心,驅使我發掘和探究更多。事物表象,配合我們觀看的角度以及環境,很多時候連繫腦内相關主觀視覺印象,左右我們意識當下眼睛所接收的。以早前完成的作品《再閲植物繪Unleash the plant within》為例;一般植物圖鑑用作科學研究或裝飾,是各種植物的模樣的標準範本。透過繪圖,我特意呈現有別於日常認知少或被認為不重要的植物面貌,如菜心的種籽、蘭花凋謝的姿態以及芝麻的整體植物和花等,希望突破既定概念,邀請觀眾主動觀察,切換角度,嘗試重新思考眼前似乎理所當然的事物與自然,不被表象限制或蒙騙。
Benjamin正為落塘源野藝術節創作塘泥長凳,他準備以大生圍魚塘泥土製磚疊砌製成。泥磚不經烘燒,待用完後隨風吹日曬或雨淋融回土地,不改變地方風貌。
Q:你的視覺藝術作品如可連繫自然?
A:有時我會想,自己所造的到底是藝術品,抑或一件能放很久的垃圾。收藏級(archival)是藝術界看重的標準,指的是作品能被長久收藏而不變質。但長久不變,其實違反自然定律。因此我開始運用自然物料創作。作品容易毀爛,然而這正是物質的本質,那就由它變化。人生在世要有所建樹,留下痕跡,讓世人看見自己生存過,死亡也要風光大葬,這是本性;但當中的自我,讓世界整體失了平衡。任何創作皆會留痕,痕跡能否順應或強壯生態循環,是我現在構思作品的重要一環。作為artist,我當然渴望人們記得我,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被記得。製作一座眾人仰望、屹立恆久的巨型雕塑,抑或最終融於自然、意義「在心中」的作品,我傾向選擇後者。創造視視覺藝術實物是引子,變化才是作品的重要部分,因為眼前事物無一能夠逃脫流變這條大自然定律。
TEXT TIFFANY
PHOTO CANDY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