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票選出最具標誌性的港式麵包,菠蘿包定毫無懸念地當選。然而說經典,雞尾包認第二,無包敢認第一。雞尾包與菠蘿包同樣由本地人「發明」,但前者更早出現,而且更能體現獅子山精神。
循環再用?
據說菠蘿包在六十年代出現,當時的人認為麵包不夠美味,有人想到在包上加上酥皮。麵包在當時非主要食糧,可見當時的人生活質素提高,對麵包的要求亦有所提高。然而,雞尾包出現在經濟危機的時代。相傳在五十年代,麵包店師傅為了不想浪費,將賣剩的麵包搞爛,再加入椰絲和糖製成餡料,翌日重新出售,創造了雞尾包。
這做法套用到現代,麵包店大概都會被咒罵為無良企業,但在那物資短缺的年代,浪費是一種罪,商家當然是為了減低損耗,而且製作成本不高,雞尾包賣得較便宜,在同舟共濟的日子,幫助不少窮人度難關。
雞尾包似雞尾?
那究竟為何叫作「雞尾包」?菠蘿包沒有菠蘿,是外形酷似;雞尾包沒有雞尾,難道亦是根據外貌命名?根據張浩賢在《本土舊時味》一書指:「雞尾包並非它的樣子像雞尾,包裡也沒有雞,名稱其實沿自雞尾酒。雞尾包取的不是雞尾酒這種高級飲品的意思,而是取混合之意。」
每個港式麵包均有標記,而雞尾包就是橫紋與芝麻。雞尾包體積較細小,要多吃一個才夠飽,因此麵包店都會將之一排排整齊地連著烘焗,方便出售。若說菠蘿包為港人揚威海外,雞尾包則記載了每位港人的平凡生活,貼地而真實。
Info
106麵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