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口彈牙的魚蛋,配上惹味醬汁,自然魅力沒法擋。原來港人鍾愛魚蛋的程度,達致起碼日均消耗100公噸之多。魚蛋出自魚身上,你可曾想過:海鮮或會被我們吃光?又,不知從何時起,一枝竹籤足矣的「篤」魚蛋,現已被發泡膠碗這「第三者」摻上一腳。如何環保地「掃街」,該是港人必修課。
食窮海洋
傳統魚蛋是用「雜魚」(如牙帶、九棍、門鱔、紅衫等不同魚種)來製造的。因體積大的魚可原條上枱,而體積細小、外表遜色的就被打成魚漿來製作魚蛋,可以說魚蛋本是漁業的「下欄」副產品。隨著本地漁業萎縮,不少魚蛋店舖都轉用東南亞的冰鮮魚。而許記魚蛋第三代傳人許振揮,卻希望另謀出路,他說:「東南亞現在也有休漁期,來貨不穩定,又不算新鮮,而且魚身細小。在我小時候,常跟父親到魚市場取貨,那時魚身至少如手掌般大,現在卻身長不到四分之一。」
可持續魚蛋 得來不易
被魚蛋「養大」的許生,關注海洋生態自屬理所當然。他在3年前開始研發環保魚蛋,試用多種海洋管理委員會(MSC)認證的可持續海鮮,最後物色到深海無鬚鱈魚,試出其製品最具傳統魚蛋風味。「我們希望食客吃出魚的原味和質地,所以原料只有魚、水和調味料,只添加少量澱粉,也不依賴醬汁。轉用MSC認證魚類,要更改工序、打漿時間,以至水的分量也重新調校。雖然沒辦法做到與傳統魚蛋一模一樣,但味道上已頗接近,既富濃郁魚味,也維持柔軟卻爽彈的口感。」許記早前已於太古坊糖廠街市集裡,首次發售環保魚蛋;現時更擴展工場規模,有望半年內於各門市供應,讓市民一嚐環保魚蛋的滋味。

metro Pop #555
Text: Chelsea
Photo: Nick、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