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染,是日本傳統的印染工藝,透過藍草植物或天然染料把織物染色。但你又可知道,本港的藍染染料大多來自外地,絕少於本地生產。而由台、港兩地染藝家——Josh和Siu組成的染藝團隊「巨人染」,本來只專注於植物染工藝,早前卻客串成為了製藍師,從採藍草、清理葉子到製藍,一手一腳製作了名為「陀地藍」的香港藍泥染料。
天然植物染「染」海無邊
「當初沒有想過紥染這件事可以成為事業,只是純粹喜歡顏色的流動,沒太多顧慮就一頭熱的做下去。」「巨人染」其中一名創辦人Siu說,他和Josh在紐西蘭旅行時認識,回到港台後,從無憂無慮的生活返回現實,於是便思考能平衡生活的方法。期間,二人當過高蹺表演者,也開過小食店,最終能令他們一直堅持下去的,便是紮染這回事,「很慶幸當初沒有像現在的Slasher一樣,身兼多職,留一條『後路』給自己,全職投身做 『巨人染』反而能令我們更加專注,可以不停研究、嘗試怎樣將染藝做得更加極致。」
Siu 表示,他們一開始是做化學染(Colour dye)起家的,那時已發現染藝有很多不同的技法、注意事項和流程,過程雖複雜,但卻有很多變化。後來二人開始專注於植物染,即是以天然植物染料,經過提取和上色等工序後將織物染色。他們發現其屬性和系統都跟化學染截然不同,「植物染相比之下更有生命力,因為即使是同一地方、時間採摘的葉,若用上不同的處理手法,染出來的顏色也會有所不同。」Siu感歎,在大自然中竟有上千款植物可以成為染料,「真的覺得是『染』海無邊,即使玩一世也玩不完。」
除了染色較為柔和、自然之外,相傳植物染還具備不同的功用,例如古代的媽媽會用薑黃去染嬰兒的衣物,貪薑黃的辛辣味可以防蟲驅蚊。
工作室內擺放了不少「巨人染」的植物染創作,如捕夢網、衣物等等。
Siu 解釋,大眾較為熟悉的「紥染」,只是染藝的其中一個技法。其他的技法包括這幅由 Josh 花了7小時縫製的「縫染」,是他在雲南跟當地的白族(少數民族)學習而製的,利用了針線縫綁布紋,很考心思。
「植物拓印」也是植物染的其中一種技法,好處是可以把葉子的紋路和脈絡形態清晰地顯現出來。
Siu 透露植物染的成品顏色多以啡和黃色調為主,綠跟紫色則比較少見、難得。因此,有時甚至需要「套色」,即是在同一塊布上染多次顏色來混色,方可得到理想的色彩。
你的垃圾 我的瑰寶
步進位於葵芳的「巨人染」工作室,除了放滿各式各樣的植物染工藝品,還有一甖甖裝滿了牛油果殼、洋蔥皮、菱角殼等的玻璃樽。這些物品在別人眼中,也許是毫不起眼的廢物,但在 Siu 和 Josh 的眼中,卻是珍貴的染料,「植物染是一門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工藝,早於夏商周年代已有所記載。在美州,原住民會將洋蔥皮染布;而有些產自伊朗的波斯地墊也是以洋蔥皮染色。雖然很多人認為這些材料只是廚餘,但我認為這說法並不正確,只是我們不懂得應用,將這些物料變成更有價值的物品,就拿蝦頭為例,只要你懂得運用,也可以熬出美味上乘的上湯。」Siu 續說,做染藝十分考驗耐性,像他與 Josh 平日去街市、咖啡廳收集染料時,也常會遇上困難,如染料的數量不足,或遇上不太友善的檔販等,但可幸的是仍有很多檔販願意讓他們拿走物資,既可減少浪費,又可讓他們嘗試以不同染料,染出與別不同的色彩。
只要善用資源,牛油果殼(左)也可以成為有用的染料。
經曬乾的洋蔥皮,除了可以變成調味料,更可以成為染料。
二人特地於台南搜集的菱角殼,尺寸較一般在香港見到的小。曬乾後的菱角殼可把織物染成紫灰色。
紥染示範:
1. 先將織物紥成形;
2. 將織物放進染料煲中,熬煮30至45分鐘即可上色;
以茜草根為染料,得來的成品竟是以亮麗的粉紅和橙色為主,令人意想不到。
去蕪存菁 始得香港 「陀地藍」
收集到的染料,可不能直接拿去煮色,就以草類植物為例,可能會有昆蟲依附,需要先妥善清洗處理,過程亦相當費時。不過,若論最花時間的製作,可要數 Siu 二人早前為南豐紗廠《自然之色》展覽製作的香港「陀地藍」藍泥。「之前從未試過親自製藍,故在過程中花了不少時間去鑽研製藍的方法,當中更涉及了很多理科理論,實在是不容易。」Siu 說。
要製作藍泥,首先要從木藍樹上採摘藍草。香港已有多年沒有種植木藍的記載,而這次 Siu 他們使用的藍草,是源自一對來港參展的印度夫妻,所帶來的木藍種子。種子後來於元朗錦田栽種,經悉心照料下長成了木藍樹。「為了保持藍草的水分,我們於清晨時分開始採菁,去除莖幹後,再浸泡至靛藍素釋出。」Siu 坦言,過往中最困難的是要摸索藍草的最佳浸泡時間,因為即使是一小時的差異,也會影響到藍泥成品的質素。
「製藍很耗時間,因為待靛藍素釋出之後,還需隔渣,去蕪存菁後再加入石灰打藍,再靜置半天,讓藍靛沉澱至底,才可製成藍泥。」而 Siu 亦透露,通常10公斤的藍草,最多只能製成1公斤的藍泥,這還未計算當中的失敗例子,確是得來不易。故二人作為製藍初哥,這些「香港製造」的「陀地藍」藍泥,全都是他們的心血結晶。
每一甖藍泥都是Siu二人的心血結晶。
Siu 和 Josh前前後後共花了5個清晨採摘藍草,希望製作質素最好的藍泥。
Siu他們經過多次反覆的測試,方能製成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藍。
工作室內的文字作品,是由台灣文字及影像創作者「今晚我是手」(吳季禎)創作的《願你我同在那片自由之地》。
「巨人染」創辦人Josh(左)和 Siu(右)
珍貴的藍泥,呈現出來的是最天然,只屬於香港的靛藍色。Siu 表示,由於花了不少心思製作,故她暫時仍處於按兵不動的階段,暫未細思未來該運用藍泥染出怎樣的作品。這些由 Siu 二人製作的藍泥,現正於南豐紗廠的《自然之色》展覽中展出,而本地藝術團隊UU也有運用這些藍泥製成藍染裝置藝術。若想親眼欣賞這些溫暖的香港「陀地藍」,便千萬不容錯過。
更多資訊:
10大實用環保Apps(下) 齊來擁抱綠色生活
學習「淨好生活」60個永續生活小習慣
舊球鞋回收再造 化身石籬環保籃球場
全球時裝產業用水量 達3,700萬個奧運標準游泳池
時裝醫生 以環保方式解決舊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