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好聲」(聲,音腥)一詞源自明清小說常用的「好生」,只因「生」漸漸不作「腥」音,以「聲」字取代。「好生」一詞在明清有兩個用法,一是表示「十分」、「很」的意思,較為常用;而表示「小心」的則較為少用。後來這詞輾轉落入粵語後,反而只意謂「小心」,不再作程度詞使用。
《 三國演義 》 第七十八回就曾用上 「 好生 」 表示 「 小心 」 : (龐德) 謂其妻曰 : 「 吾今為先鋒,義當效死疆場我若死汝可好生看養吾兒 。 」 「 好聲 」 理論上等同 「 因住 」 、 「 睇住 」 和 「 小心 」 , 所以 「 好聲去 」 等於 「 小心去 」,但 「 好聲 」 一詞會讓聽者感覺更富善意,例如老派人道別時會補一句 「 唔送喇,好聲行噃」叮囑離人路上萬事小心 。 「 好聲 」 可單獨使用,也可於後面配上動詞,而最常配的就是 「 好聲行 」 。 但在七 、 八十年代 「 好聲行 」 卻變成反話,有咒罵人跌倒在街上之意,後來避免被人誤會於是以其他字詞取代。